Blogtrottr
★李小姵の家☆迷你博客來★
一個熱愛分享的活潑女孩 一個勇於開發的邀約天后 一個超愛網賺的網賺女郎 一個充滿書香氣息的迷你博客來網誌 想靠網路致富請撥打0970710520(台灣)找李小姵報名,謝謝想讓未來的你賺更多錢~就打給我吧!
好父母是後天學來的:王浩威醫師親子門診
Mar 2nd 2012, 15:52

好父母是後天學來的:王浩威醫師親子門診好父母是後天學來的:王浩威醫師親子門診※點我購買※

好父母是後天學來的:王浩威醫師親子門診※點我購買※

關於如何當一個好父母這件事
  孩子永遠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生孩子容易,養孩子難,教孩子更難!
  王浩威醫師的親子門診故事,陪伴你跟孩子一起成長!

  在王浩威醫師的親子診療室裡,出現過各式各樣的父母:焦慮不安的父母、氣急敗壞的父母、憂心忡忡的父母、不願長大的父母、溺愛而軟弱的父母、疏離而忙碌的父母、無助茫然的父母、好強不肯認錯的父母、暴怒失控的父母、愛孩子卻說不出口的父母、承受著上下兩代重擔的父母、正在學習面對死亡的父母…。

  在這裡,也出現過各式各樣的孩子:拒絕上學的孩子、沉迷網路的孩子、叛逆的孩子、自戀的孩子、活在霸凌陰影下的孩子、聰明優秀一路跳級卻交不到朋友的孩子、為了心疼父母而失去童年的孩子、永遠無法達成父母期望的孩子、不斷離家的孩子、憂鬱症的孩子、暴食或厭食的孩子、自我傷害的孩子…。

  這年頭,當孩子很難,當父母更難。王浩威醫師以溫柔的傾聽,聽見了親子之間難以交流的心聲。

  每個父母,都曾經是個孩子。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父母,關於如何去愛、接納、包容、承諾、適時鼓勵、建立規範、溫暖的擁抱、信任與放手……這些美好卻艱難的智慧,都是在陪伴孩子長大的笑淚交織過程中,一點一滴學來的。

  謹以這本溫柔好書,獻給跟孩子一起成長的父母!

作者簡介

王浩威

  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曾為臺大醫院、和信醫院及慈濟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目前為專任心理治療師、臺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臺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心靈工作室負責人,以及心靈工坊文化公司發行人。

  著有詩集《獻給雨季的歌》;散文《在自戀和憂鬱間飛行》、《海岸浮現》、《與自己和好》、《憂鬱的醫生,想飛》、《台灣查甫人》;文化評論《一場論述的狂歡宴》、《臺灣文化的邊緣戰鬥》等書。

推薦序1

王浩威《做父母是後天學來的》

  很多青少年問題專家都說:大部分的問題兒童出自問題家庭,這句話印證在王浩威醫生所寫的這本《做父母是後天學來的》中,難怪英國有句諺語「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他的命運」。父母若常覺得孩子不夠好、不爭氣,會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產生自卑感。在國外教過書的人都覺得台灣的孩子跟外國學生比起來,幾乎都沒有什麼自信心,總覺自己不如人,這觀念怎麼來的呢?從書中看到,台灣的父母從小就把孩子跟別人比,比不過時,自卑感就產生了。

  近年來,因為腦造影技術的精進,大腦科學家可以在活人的大腦中,看到大腦線上的工作情形,我們就看到來自同一個家庭的同卵雙胞胎,在做同一件事時,大腦活化的區域及血流量有所不同。你會問:他們先天基因相同,後天環境也相同,又做同一件事,為何大腦活化的不同呢?這是因為他們後天的經驗不同,沒有兩個人有一模一樣的夢,因為沒有兩個人有一模一樣的經驗,所以父母不可以把孩子跟別人比,每個人的基因不同,成長的環境不同,相比是不公平的。

  王醫師在書中呼籲父母帶孩子要有耐心,這點很對,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每個孩子學習的快慢很不同,不可期待每個人學習的速度一樣。台灣有句害人非淺的話就是「不要輸在起跑點上」。其實這句話一點實驗證據都沒有,它是一個廣告詞,而且是語帶威脅的廣告詞,恐嚇父母不來補習、不買這個益智遊戲,你就誤了你孩子的一生。試想,如果「輸在起跑點上」這句話成立,你又如何解釋「大器晚成」?歷史上,很多名人是大器晚成的,如愛迪生、愛因斯坦、王陽明,他們開竅的晚,但一開竅後,所有的表現都跟別人一樣,甚至更好。父母只要一擺脫競爭相比的心理,孩子就立刻快樂很多。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天賦的強項才有機會真正發展出來。

  書中一再強調父母要適度的放手,孩子才會快樂。很有趣的是,完全放手的父母,他的孩子也不快樂。他們會懷疑父母是不是不愛他?不在乎他?為什麼隨便做什麼他們都說好、好、好,沒有意見?這現象不只是王醫生在門診中有碰到,我在很多孩子身上也有看到,曾有一個非常叛逆的國中生,當他被父母吊起來打時,會笑。他後來說,父母肯打他,就表示父母還是關心他。孩子常會以各種手段來引起父母的注意,甚至不惜犧牲皮肉,這種渴望,令人心痛。玉不琢不成器,適度的管教是必要的,父母一定要了解,管教孩子是父母的天職,責無旁貸,不可推給配偶,更不可推給老師。教好孩子不難,只要第一,以身作則,不要孩子做的,自己也不要做;第二,孩子做錯事時,立刻糾正;第三,糾正時,要解釋理由,不解釋理由的禁止常會弄巧成拙;第四,管教的規矩不能因人而異,更不可一人扮黑臉,一人扮白臉,父母兩人態度要一致。看到書中有這麼多已經受傷的例子,很替這些年輕的生命惋惜,一個心靈的創傷是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修復的。

  一個行為偏差到學校寫條子叫父母去談以前,就已有很多的跡象,父母只要有關心孩子,看他放學回來神色不對,就應該要問今天學校裡發生了什麼事,親子溝通管道的暢通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孩子無論發生了什麼事都要能回家跟父母講,父母也不要先罵,要先聽。我覺得一個在校受了委屈又無人可以訴說的孩子是最可憐的孩子。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這本書提供了父母很多很好的經驗。如果問題兒童出自問題家庭,那麼就請大人給孩子一個正常成長的機會:請控制你的情緒,善待你的配偶,給你孩子一個溫暖的家。人生本來就沒有十全十美,但是要不要痛苦卻是你自己可以選擇的,因為人類可以因為心態的轉變使人生轉變,帶來痛苦的常常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對事件的看法。了解到這一點,你就發現,教養孩子其實沒有那麼難,人生不滿百,何苦常懷千歲憂?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決定孩子的命運,這世界不缺少美,少的只是看見美的眼睛而已。孩子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投資,回家陪伴你的孩子吧!你會發現你的出現會帶給他無上的快樂,他以後會在你年老時,出現在你的養老院,帶給你同樣的快樂。

洪蘭

推薦序2

不作直升機父母,不作虎媽

  因為基金會工作之故,很久以前就知道王浩威是一位很棒的作家、很有心的醫者。但真正見識他的高明,是因為成了王醫師病患的家屬。

  第一次在診療間見到浩威醫師,大約是12年前,帶剛進小一的女兒去看門診。敏感聰慧的她,在幼稚園是老師稱讚朋友愛的「搞笑女王」。比姊姊小三歲多、比哥哥小一歲多,看著兄姊穿著帥氣制服、背著方正書包上下課,已經羨幕很久了!我心想、有哥哥姊姊在同一所學校,上小學肯定對她是樂事一樁。哪知沒兩天的時光,她開始拒絕上學,一提到上學就驚怕萬分,好像學校裡發生了什麼事。我嘗試跟她溝通,原來是跟上廁所有關。幼稚園讀的是蒙特梭利式學園,只要有需要、可以隨時去洗手間。上了國小,上廁所突然變成只有下課時間可以去,而且還要排著隊去!她焦慮的問:「萬一來不及怎麼辦?」

  我心想哥哥姊姊怎麼都沒有這個問題啊,一定是妳太緊張了! 不過我還是說:「可以舉手跟老師說你要去啊!一年級老師都好好,不會不讓你上課中間去上廁所的。」

  「但是廁所很遠、來不及褲子會濕……」

  我再三掛保證,跟她說媽媽可以跟老師先說好,還有其他的同學也會跟你一樣。但第二天早上還是沒法子說服她上學,連哥哥姊姊的勸告也沒效!不知哪來的靈感,我說:「我們去找醫生想辦法好不好?!」

  接著,神奇的事就在王醫師的診所裡發生了。在王醫師耐心誠懇的聆聽與引導下,我提出我的想法:「怕來不及上廁所,衣服會濕,要不要帶弟弟的尿布啊?」女兒想一想就說:「不行!太大了。別人會看得出來!」喔喔,瓶頸!

  「那媽媽的布布好不好?媽媽也有耶,妳看不出來吧!我每個月都要用幾天耶!」 大概被我的努力和浩威醫師的認證說服了吧,「恩……」女兒點點頭同意。

  試用不過二三天,她發現即使帶了也派不不上用場,就此解決了上學恐懼症!

  回顧這個故事,除了想說明,父母眼中的芝麻小事可能是孩子心裡的大石頭,認真的同理並積極處理,絕對不是傻事!以醫病關係正式的請教王醫師親子教養問題,雖然診斷費很讓人心疼,但結論是值得的。中國人常常諱疾忌醫,對於心理醫師更是避之唯恐不及,深怕被貼上「精神有問題」的標籤。對比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國都會地區,將婚姻親子個人生活等問題都依賴專家的協助,應是過猶不及吧?參考專家的建議,並有及時充分個人反省與劍及履及的執行力,才可能達到允執其中的中庸之道。

  誠如浩威醫師說的,好父母是後天學來的。尤其是數位時代的父母,面對數位原生代子女,不論思考模式、行為習慣、性格等等,都迥異於數位移民的父母,如果用自己的成長經驗帶孩子,不僅會讓自己處處碰壁,還可能傷害親子關係甚至耽誤孩子!學習不做有求必應的直升機父母,也不需成為「虎媽」(您知道虎媽的嚴厲教育只適用於五到十二歲的孩子?),做個好父母除了認真付出,還需要與時俱進的方法。

  其實,做個稱職的母親是我最大的「志向」之一。雖然我自認付出很多心力時間,也努力求知,只要有好書推薦一定買來看,遇到朋友老師也總是不斷請教,但一路上還是跌跌撞撞,有過許多心力交瘁,甚至自責煎熬。但是每過一關,總是讓生命更進一階,更豁然開朗了一些。親子之間是人生的一大課題啊!有處理過後的智慧學習,就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每一個層面。

  用故事代替說理,浩威醫師的書集結了許多父母孩子的心路歷程,用心讀一定有所獲!

富邦基金會執行長 陳藹玲

內文1

讓自己夠好就好

朋友的女兒在國外結婚定居,最近有了小孩。更早以前,剛剛開懷孕沒幾個月,她就開始緊張,許多想像出來的莫名的擔心,覺得連她媽媽,也就是我的朋友,給的答案都不夠,於是Skype問我。當時我回答了一些話,不過自己也不記得了。

小孩生下來後,她寫了封email給我,看來是更焦慮了。我覺得她的問題很典型,表達得也很精切而傳神,也就徵求同意給大家看。

她是這麼寫的:「我最近在想你說的『強軔有生命力的母愛』到底是什麼呢?是表示我一定要對孩子微笑、不能露出悲傷憤怒的表情嗎?我很害怕等孩子出生了,我就二十四小時都要在『扮演』一個勇敢慈祥的母親,不能有自己的情緒,但是那種事根本做不到啊 (我這樣想會很自私嗎?)!所謂『天下媽媽都很偉大』是在說媽媽都很盡責地壓抑自己,提供孩子自己最好的一面嗎?還是其實很多媽媽都有情緒方面的問題,都會覺得很無助,也會想對孩子生氣?我現在每個禮拜都會哭,有時候很生氣就會去抽菸,然後覺得我自己非常差勁。我很努力要當一個好人,但是總是會失敗。為什麼有時候我覺得很快樂,但是難過的時候一點快樂的感覺都想不起來?」最後她還問說:「如果你知道有什麼這方面的書請告訴我好嗎?」

夠好的媽媽,急著想成為完美的媽媽

我看到這封信,擔心之際也同時湧上許多莫名的感動,來自不同層面的。當年那個狀況不斷,總讓我朋友頗為煩心的小女孩,現在果真長大了。這真是無法想像呀,那女孩而今是如此認真的母親,幾乎可以說是因為太認真而自尋苦惱了。另一股感動則是來自她真切的焦慮和自責,因為那是母愛教人最歌頌的一點,幾乎每一個人(包括男性)都擁有自己沒意識過的母愛。當寶寶來臨,這股情感立即湧現,毫無條件地為新生的寶寶完全犧牲自我。不管這位媽媽以前是怎樣的高成就,還是依賴成性幾乎可以說是長不大的大人,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面對新生寶寶,這股母愛就出現了。

我回信告訴她這些感動,告訴她說:「放心吧,妳一定是一位夠好的媽媽(good-enough mother)。因為夠好,才可以從字裡行間感覺得到妳的著急。我們著急著自己的任何不足,著急著急著想避開所有可能的缺點時,也就不知不覺地著急著想成為完美的媽媽(perfect mother)。」

至於這股著急,擔心著自己不足著急。然而,果真如此不夠好嗎?我這樣繼續回答:「妳的著急本身可能有兩層相反但共存的意義:一是自然而然地發自內心,不論如何都沒法消失的在乎和努力;另一方面,則是妳向來都對自己太苛求的、老覺自己做的還不夠的不安。這股不安可能不自覺地投射向四周親近的人,包括妳先生、寶寶、特別是妳自己,而產生了不必要的破壞力。所以享受妳作為媽媽的成就吧,在這個角色上多一點自戀,對自己的所有反應都要有堅定的相信。因為做媽媽的確是不容易的事,一定會偶爾抓狂,偶爾小小崩潰。自己是完美媽媽的感覺只是長久過程中偶爾出現的感覺;經常性的完美感只存在於神話般的故事𥚃,或是拉菲爾的聖母畫像中才會出現罷了。」

媽媽陷入緊張,寶寶就感覺不到媽媽的好

其實,完美的父母是極其災難的想法,不論對小孩或對父母自己。一味追求完美,就會不准自己有缺失,一切的反應也就變得太緊張了。當媽媽陷入這種緊張,寶寶也就感覺不到媽媽的好,只感覺到她的焦慮。而媽媽呢?當然最後是累垮了,也就更沒啥好脾氣。

我繼續告訴這位新手媽媽說:「二十四小時的媽媽一定會疲累和失控,八小時的媽媽也一樣會失控──只要不能隨時離開,永遠要聼恁一個永不在乎你而且永不可預測的小小可愛但野蠻的動物,任何人都是會疲憊而失控。但記得這是妳修煉成媽媽的必要過程:經歷一千次的眼睜睜目睹自己的修養終究瓦解而癱在地上,然後再站起來。這時,妳所要做的,就是要相信自己夠好了,相信自己是很棒的好媽媽,可以驕傲地站在全世界面前,包括負面的心情也站起來,直直地站起來像所有剛擁有寶寶的媽媽的那一股飽滿的喜悅。妳是夠棒的母親,而且,請務必牢記我對妳的相信。」

我也寄了一本英國心理大師溫尼考特(D. W. Winnicott)的作品《給媽媽的貼心書︰孩子、家庭和外面的世界》(心靈工坊,2009),因為我的這些回答,讓自己夠好就好,其實是溫尼考特最早提出來的:不要完美,盡力讓自己夠好就好了。



好父母是後天學來的:王浩威醫師親子門診※點我購買※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李小姵n28197 的頭像
    李小姵n28197

    李小姵的迷你博客來

    李小姵n2819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