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一將功成萬骨枯
杜書伍
主管是部門的靈魂、企業的骨幹,主管的素質決定了企業的營運成效,更是能否持續培育人才、使企業永續經營的關鍵。
矛盾的是,多數企業中的多數主管,並未系統性的接受過主管訓練,即便想自外部學習,也甚難找到切合實務需求的課程。漫長的主管生涯中,大體是在「有樣學樣,沒樣自己想」的情境下,一邊摸索一邊執行主管的職務。即便是「多年媳婦熬成婆」的資深主管,回首來時路仍不免心頭不踏實、擔心掛一漏萬,更不用說尚乏經驗的新手主管了。
在主管跌跌撞撞、自我摸索的情況下,被帶領的部屬或「前部屬」,則不免成為他們「試誤」下的「白老鼠」,甚至因此流失了部份潛力人才,這是企業領導人在組織經營的過程中,會面臨的另一項無形耗損。所以我經常感嘆,主管的培養實為「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巨大工程。
思及上述情景,相信不少企業領導人也感到心有戚戚焉;我自己也是在這樣一路摸索的過程中,走過來的。
為了試圖改善與解決這個現象,多年前,我開始觀察組織中的人與事。從主管的日常管理經常面臨哪些問題,人員認知易產生的盲點,部門互動時存在的組織行為與灰色地帶等等…這些現象該如何從根源解決?一個一個便成為我腦中的「懸案」;當靈光一閃有所領悟時,便說與我的主管知曉,期望他們跟我一樣,用更有效的方式帶領團隊。
點點滴滴,就這樣邊看、邊想、邊說,一段時日累積下來,方方面面竟也初步涵蓋了主管應該關注的面向:從主管應具備的正確認知(主管意識)、如何規劃分工與建構組織、如何形成制度流程與KPI與落實推動,到如何讀人識人組建團隊等等。同時隨著組織的擴大,我也從「口說」改成「書寫」,透過文章的撰寫,讓更多的新任主管可以跟上資深主管的觀念思維,提早一步具備主管管理的框架。如今,此一框架已成為公司培訓主管與潛力主管的必讀教材,也就是本書的內容。
在出版上一本書《打造將才基因》時,我提到了我對「觀念普及化」的信念:一個國家光有少數領先企業,是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推升社會國家的進步;惟有觀念普及,形成多數企業廣泛的認知與共識,才會構成社會整體躍升的基礎。因此,將聯強內部主管訓練內容集結而成《將將》這本書,仍是沿續這樣的理念,透過知識與經驗的擴散與普及,期望對國家社會,能夠形成向上提升的無形力量。
不同於《打造將才基因》是偏向職場工作者的基礎觀念,本書收錄的內容,更聚焦於主管管理實務,之於不同的閱讀對象,應有不同的效益:
一、對於經驗豐富的資深主管,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具參考性的管理框架,以及不同產業別之管理經驗的分享;對資深管理者而言,應能結合自身經驗,整合出更具系統結構的管理架構與心法,發揮更大的管理成效。
二、對於經驗尚淺的新任主管,本書則可提供一個相對完整的管理框架,以及管理實務執行中易產生的盲點與觀念,提供參考要點。有助於新任主管一開始就「站對姿勢」,減少「自我摸索」的時間,加速管理能力的深化與融會貫通。
三、對於有心走向管理層級的潛力人員,可提前建構完整的管理框架,及早認知主管意識與觀念,並依此框架與觀念,來觀察所處組織中的種種管理實務。如能提前自我儲備實務經驗,潛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展現潛力主管的特質,有助於脫穎而出、優先被拔擢。
四、有意走向經營管理之路的學生,亦可提前建構正確的框架與觀念,結合求學期間的管理理論,強化對學理的理解,提前累積經驗,為步入職涯做好準備。
多年來,看過形形色色的職場工作者,多數渴望成長並積極學習,但卻也看到不少人用錯方法走錯路,不得其門而入,十分惋惜。愈發令我強烈感知:知識本身是沒有價值的,而是被運用後的結果,才是知識的價值。所以,我強烈的期望本書讀者,倘使認為本書的觀念有所裨益,需強烈的自我提醒「學用合一」:亦即,學而後一定要積極去運用、執行、體會並且融會貫通,所學始能產生「價值」,不會白費功夫。
每一篇《聯強EMBA》的電子郵件,刊頭都有這麼一句話─知識與經驗的分享,是我們回饋社會的方式,所以三年前出版《打造將才基因》時,我將所有的版稅收入捐贈予基金會,用於公益用途。此次《將將》的出版,我轉念一想,不如省掉版稅,直接反映於定價的調降,這樣的分享不是更直接、簡單、可行嗎?
很高興促成本書出版的天下雜誌出版社,竟能認同這個另類提議,欣然同意共同推動、落實「普及化」的理念。所以,連同本次一起重新出版的《打造將才基因─增訂版》,有興趣一讀的讀者,皆能以「驚喜價」擁有這兩本書。該算是本次出版過程中,一個令人思之喜悅的小創意。
人資序
如何使用這本書做主管訓練
黃惠娟
企業人資部門在進行內部教育訓練時,經常會面臨下列難題:
其一、組織是變動的,每天都有新人入職或新任主管,理想狀況是要能「及時訓練」;但是開班授課的成本很高,如未能累積一定人數不符成本效益。所以經常面臨開課頻度不夠及時,但成本仍居高不下的困擾。
其二、自製教材成本高昂,且耗時甚久;然外部課程往往無法切合需求,也與公司既有制度脫鉤。如非照單全收,就要大幅客製調整,遑論課程能與內部制度甚至策略目標扣連,令人傷透腦筋。
其三、訓練需能搭配組織各層級人員各階段的成長需求,而且需是長期、持續的提供,久而久之,訓練單位愈來像大學,課程看似五花八門琳瑯滿目,但用人單位仍舊抱怨不符需要,甚至開課後還要四處請託同仁湊人數。然而,學校是學分修滿即可拿學位,企業是學分上完未必反映在能力與績效的提升,淪為為學習而學習,辦與不辦都進退兩難。
回歸根源思考,以腦神經科學拆解學習歷程
早期我們也經歷過上述的窘境,為了試圖跳脫出來,我們回歸到訓練的根源:企業訓練只能教導框架與觀念,吸收效果端視有否「內化」,並且需高度強調「學用合一」。隨著受訓者經驗歷練的累積,最終反應於績效與能力的提升。
再深一層思考,不論是如何「消化吸收」、「內化」以及如何「學用合一」,都牽涉到一個人如何學習,所以,我們又運用腦神經科學的學習理論,試圖掌握如何提升學習效果的關鍵技巧。
簡言之,依腦神經科學原理,學習是大腦神經元一連串的活動:亦即對教材內容要能夠有效的「接收」、「處理」與「儲存」,才會完成一個完整的學習歷程。其中有任一個步驟沒有落實,都會影響吸收的品質。
然而,上述過程只是有讀進去,未必有「內化」;沒有「內化」的知識,未來還是「用」不出來,效果還是零。所以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與個人既有的知識經驗相「連結」,亦即,學習新的內容時要一邊納入既有的知識一起想,思考這跟我既有知識有什麼異同或相關。
再者,須有充份的時間反芻與沈澱,就是讀完後再拿出來想一想,強化大腦神經元的固定連結(內化),未來需要使用時才能被有效提取(應用)。如此一個完整的過程,才是學習者能夠「學以致用」,亦即訓練能反映於能力與績效提升的關鍵。
強化訓練執行技巧,務求內化與學用合一
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我們確立了教育訓練的方向:以教導觀念與框架為原則,但注重教學設計,觀注學習者在學習吸收的各階段,是否確實內化;並且高度重視學用合一,或是找出無法「學用合一」的障礙為何,確保受訓者的「應用結果」。以下是幾個執行關鍵,僅供本書的讀者運用時參考:
一、管理是新知,需建立新的知識架構:所有從基層被拔擢為主管的人,是因為功能專業很優秀被擢升,而非管理能力,所以,管理是一個全新的挑戰,需有重頭修習主管專業的認知。
《將將》所收錄的內容,即為所有聯強新任主管,或是具潛力的培訓主管,需具備的主管管理框架與基本管理觀念。其中共有八個主題,從主管意識、組織建構與分工、部門管理與政策落實;組織行為與組織氣候、如何提升組織溝通效能、選才觀念、訓練與引導以及培養幹部與潛力人才。
以腦神經科學的理論,大腦天生有「自圓其說」的傾向,當你建立一個骨架進去,未來在觀察、理解新事物時,就會傾向用這些知識架構來理解新事物;未來日常觀察不僅能豐富化此一架構,而且附著性會很強不易忘掉(融會貫通)。當一位主管具備完整的主管架構,即使經驗尚淺、火候不足,至少不會掛一漏萬;當新任主管習慣是一個框架,去觀察組織中的種種管理實務時,理應能隨著經驗歷練的累積,融合與補強該管理架構,此即管理能耐提升的基礎。
二、連結閱讀而非記憶,撰寫心得強迫整理:訓練要能產生效益,須使教材與管理實務及自身經驗連結,亦即「內化」,否則就是只有記憶而沒有消化,未來要應用時,學習者或許可以倒背如流,卻無法融會貫通靈活變化。
從大腦運作的原理了解到,內化需要連結既有經驗,並且需要一定時間的沈澱,以強化知識在大腦神經元產生固定連結。所以,我們的做法並非集中上課,而是要求受訓者每兩週閱讀一個主題,兩週的時間內,他從組織中會觀察到許多跟主題相關的現象,就能觸動去思考與連結,亦即預留連結自身經驗、沈澱與反芻的時間。
要能連結經驗與內化,另一個執行關鍵,在於撰寫心得強迫整理,將兩週所思所想所連結的心得,用紙筆撰寫下來。因為整理是強化大腦神經元固定連結的有效方法,也有助於受訓者用自己的結構與語言,整理自己的受訓內容;爾後需要運用時,就能依自己內化的結果使用出來,而不是像背書一樣,只是背誦教材無法融會貫通。
三、隨時啟動,由用人單位主管擔任教練角色(coaching):究其實,主管訓練的教材並不難懂,關鍵在於受訓者自己能內化與經驗累積,因此,打破一般訓練需集中授課,避免掉傳統上要集結一定人數才能「開班」上課的困擾,而將重點放在自行研讀與理解。
在此過程中,有經驗的上層主管必須研讀受訓者的心得,定期關注受訓者是否融會貫通,必要時定期解惑,或是修正其解讀偏差之處,並以自己的實務經驗,豐富化受訓者的視野。
四、訓練觀察習慣,加速實務經驗的積累:「授人與魚,不如授之予漁」是所有人資負責教育訓練單位的理想,但各式各樣的知識是沒有止境的,如何讓受訓者可以養成自學的習慣?
我們的經驗是,當建構好主管部門管理的「知識架構」後,需搭配培養主管養成「觀察習慣」,觀察組織中的各式各樣的現象與主管解決問題的做法,點點滴滴中即能整合到同仁大腦的「主管知識架構」中,豐富其大腦經驗庫;當需要使用時,因為過去即有觀察、對這些現象不陌生,而不會大腦一片空白手足無措,而能適切運用。
五、針對有潛力升任主管者,鼓勵提前自學;自學方式可透過單篇文章的連結閱讀,再透過主題式整合閱讀,逐步進行。當主管的框架與概念提前植入大腦後,當他在組織中見到主管如何進行人員輔導、如何調整分工、如何招募與評核人,這些都會連結進入他的大腦經驗庫,成為他的寶貴經驗,而能提前養成正確的姿勢。
當然,所有聯強的主管利用「整合閱讀」奠定管理知識架構之外,尚需修習全套的人資學理(腦的結構與運作、讀人識人原理、招募實務、人資制度架構…),並需具備對自身以外各種功能專業的支援性知識(supporting knowledge),避免落入專業掛帥的狹隘思維。步入中高階主管,還要加上宏觀哲理的宏觀思維,作為管理中大型組織的高階能力。
但主管能力整合閱讀作為一個重要的基礎,以及學習過程中注重「學用合一」的學習姿勢,都可觀察出潛力主管是否具備好的「自我學習」的姿勢,這也是長期要被拔擢為中高階主管的關鍵能力之一。
(作者為聯強國際集團總裁特別助理,兼集團人力資源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