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序
12在翻開書頁之前……
第一部 做自己生命中的天使
24第一章 發現自我的潛能
你是創造型的人,還是檢查型的人?你是嚴謹守成的人,還是創意飛馳的人?你是動腦的人,還是動手的人?你必須不時的問自己內心的感受,而不是聽從社會的潮流或習性選擇工作,才能找到「適才適所」的理想未來。
25 1.做自己的嚴老師!
32 2.你是什麼人?
40 3.突破就是提昇
45第二章 從思考延伸你的觸角
我們要做的是自我的訓練,培養觀察與分析能力,讓你不管面對任何的議題與事物,都能夠具有深度的思考,才能掌握事情真正關鍵的核心;而有深度的思考,也才能發揮極致的創意。
46 1.用思考力掌握關鍵
58 2.必須要有打破過去思維的勇氣
69第三章 尋找優勢?放大格局
優勢是可以創造的,關鍵是你如何判斷外界的客觀「形勢」。有時外在的環境對你而言並不利,但如果你能把視野放大,就會產生扭轉「劣勢」的契機,將弱勢變成強項。
70 1.創造優勢
74 2.找出自己的強項
78 3.走出去,唱出去!
81 4.格局決定成敗
85第四章 與整個世界溝通
如何在龐雜的資訊中獲取有用的知識?如何在速度的競爭中不被甩開?在深度的思考、創意的發揮之後,與整個世界溝通的精神,是最大的關鍵力量。
86 1.迎接科技新世界
92 2.勇敢走出去
100第五章 熱忱!熱忱!熱忱!
熱忱如何而來?其實它早已存在每個人的心中,當你能對最小的工作環節抱持著用心的態度,熱忱就會被勾引出來,然後你會發現原來熱忱是用不完的,你越激發它,它就越能產生巨大的能量。
101 1.關鍵字:熱忱
108 2.是什麼讓我們不放棄?
114 3.用你的心觸動工作的心
119第六章 自療
當你陷入困境,如何解救自己?首先你要有正面思考的作為、積極的態度、樂觀自信的能量,讓你有勇氣迎接挑戰。第二是你必須體悟到,在你的生命中沒有永恆的快樂,也沒有永恆的痛苦。第三是你得找到方法來管理自己的情緒。
120 1.正面思考
125 2.上師的三道咒語
130 3.縮短情緒的公里數
135第七章 尋找讓自己安心的工具
為什麼物質上什麼都不缺的台灣,仍讓人覺得有一種不安定感?那是因為心靈缺乏滋養,精神因而空虛所導致的。
136 1.心靈的充實讓你也可以很富有
142 2.不可輕忽人文素養與品格教育
150 3.公民新教養
159第八章 體會工作的真義
工作的意義是什麼?是名片、是頭銜、是每個月讓你的心臟猛烈跳動的業績報表,還是讓你永無止盡追求名牌奢華生活的薪津?你求的是什麼?你的出發點,決定了工作的價值。
160 1.玻利維亞街童的春天
166 2.為何而做?
172 3.金牌替代役
179第九章 學習過一個平凡但不平庸的人生
我們的孩子躲在學院裡,修完學士修碩士,修完碩士再拿博士,還躊躇著要不要走出來。但即便你拿到數個學位,如果仍然找不到心裡安身立命的所在,學位只是讓你擁有一個加倍不滿的未來。
第二部 做別人生命中的天使
190第十章 伸出你的雙手
許多人常常有錯誤的觀念,總覺得要有錢了才能去付出,或是退休後才有時間做公益事業,但公益慈善最重要的不是捐出金錢的多寡,而是一種精神,一顆願意幫助別人的心。
191 1.以尊嚴開啟的行動
196 2.讓困境裡的靈魂也能展翼
201 3.有些孩子和別人不一樣
205 4.善的力量使人提升
211第十一章 擁抱天空下的星子
生命中隨時都有讓人感動掉淚的事,他們像是上天一不小心失手墜下的星子。為什麼我們不多做一點?不多付出一點?也許你伸出一隻手,也許只是輕輕一扶,重新讓他們站上天空,根本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但你卻得到了整片星空。
212 1.一封來自母親的信
216 2.丈夫的眼淚
220 3.天使小孩
224結語:生命的價值
232跋∕在一個有文人的城市裡∕龍應台
序
跋∕在一個有文人的城市裡 龍應台
台北有一個比較不為大眾所知的文化地標,亞都飯店。一棟不現代、不漂亮的大樓,處在不時髦、不熱鬧、非常小市民氣味的民權東路上,卻是台北文化界特別熟悉的一個聚會的點。記得海德堡大街上一家旅館,每次經過,我會想到,雨果、左拉在這裡住過。也記得威瑪廣場上一家旅館,歌德、巴哈、李斯特、托馬斯曼在這裡住過。托馬斯曼的一整部小說在裡面寫成。旅館就像老樹、老房子、老街,承載著一個城市含蓄的情感和記憶。如果在很多年後有一天,亞都打開它記憶的本子:帕華洛帝、多明哥、高行健、馬友友曾經在這裡停留;胡德夫曾經在這裡駐店演唱;楚戈曾經在這裡過七十大壽;多少文人藝術家曾經在這裡向企業募款,在這裡密商一個思想雜誌的誕生,在這裡討論精緻藝術如何可以下鄉……
亞都不是紫藤廬,和紫藤廬有「階級」差異。但是在不同的「階級」平台上,都有文化的據點,正是台北文化的可愛之處。
一個五星級的酒店,本來應該是一個單純的「資本主義」的據點,設法賺錢就是,何以變成一個累積記憶的文化據點?自然是由於主事者對於這個城市有心:他對這塊土地有強烈的認同,對於文化有比較深刻的認識。沒有這些,一個酒店再好也不過就是全球化的自動運輸帶上一個標準作業連鎖環節罷了。
嚴長壽從一個沒有大學文憑的跑腿「小弟」變成跨國公司的總經理,又把一個客觀條件不好的亞都變成一個文化地標,是一則傳奇。人們追問「嚴總裁」成功的原因,他曾經舉過「垃圾桶哲學」來回應:當他是「小弟」時,別人不願做、不屑做的工作,他就甘之如飴地搶過來做,也就是說,把自己當作「垃圾桶」,而其實,增加了自己的容量,也使別人幸福。
四月,胡德夫開演唱會,我特別飛回台北。香港的朋友們很驚訝:胡德夫是什麼人?於是我嘗試著解釋:他是個原住民,唱歌寫歌的,長得像流浪漢,唱得像吟遊詩人,他是台灣文化史的一個標誌。當所有的人都在學唱美國人唱的歌時,他開始和幾個朋友譜自己的歌,寫自己的詞,表達自己的感情。這個「自己」,指的是他腳踩的土地,他熟悉的人,他信仰的東西,他習慣的語言。人們因他的才華而特別「寶貝」他,但是他的藝術家性格又使得他的現實生活特別坎坷,頭都白了,才出第一張作品。所以我要去。
當天晚上,為這個赤腳的吟遊詩人,台北可是「冠蓋雲集」;官帽和桂冠,在朝的和在野的,曾經是夥伴現在是敵人或者曾經是敵人現在是夥伴的,曾經有過理想和熱情的,全部到場。
在台北,文化史的起承轉合章節,特別清晰。
演唱結束之後,熱情一時揮散不去的文人吆喝著湧到一個巷子裡的小酒館「續攤」。幾十個人,在酒酣耳熱中,辯論三十年前的「革命理想」,回憶吉光片羽的斯人斯事斯地。聲音越來越大,夜越來越深,一批人起身走了,另一批人才剛鑽進來加入。自詡風流的文人和英勇不再的革命家手裡拿著酒杯高談闊論,嚴長壽在一旁忙著拿杯子,開酒瓶、點小菜、斟酒,問每個一頭闖進來的總編輯或主筆或前國策顧問:「你喝什麼?」
沒人注意到,是「總裁」在當「小弟」。
鬧到隔天清晨兩點半,人真的散光了,我和他最後走出小酒館,小巷裡一片黝黑,我才知道,他一早要趕到機場,飛新加坡開會。我萬分抱歉:「太對不起了,把你拖到現在。」他微笑著說:「應台,不留也不行啊。總要有人付帳吧!」
付帳?嗄──整夜的觥籌交錯,從頭到尾沒一個人問過誰付帳的事,文人和革命家,每個人都是拍拍屁股就走了。
就在那深夜的小巷裡,我楞住了。一瞬間明白了,什麼叫「垃圾桶哲學」。
二○○五年作,二○○八年改
內文1第十一章 擁抱天空下的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