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trottr
|
廚房劇場(精裝)
Mar 29th 2012, 15:39
廚房劇場(精裝)※點我購買※
廚房劇場(精裝)※點我購買※
從空盤到滿盤,化觀念為實作;用雙手重建飲食的價值,改變生活的質感。 如果教育不能使我們更有生活的能力、更懂得美、更理解愛,就只是落為討論。 梵谷曾說:「生活的習作在哪裡結束,創作從哪裡開始,這是無法說清楚的。」 因此,我不是只想寫一本實用的廚房工具書,我還想藉著這本書從觀念的討論到練習的落實,來印證我對於教育的信念與實行。--蔡穎卿 怕麻煩而不下廚當然是有道理的,不過,這樣想的人大概就只能當「生活」這齣戲的觀眾,無緣享受「導」與「演」的樂趣。在本書中,蔡穎卿將以「廚房劇場」的概念,分享「做」與「用」的經驗,讓想做菜的你有路可循,讓廚事成為美好的生活體會。 在廚房劇場中,食材是演員,烹調的工序宛如流轉的劇情,再加上擺盤與餐桌營造的舞台效果,三方巧妙搭配之下,每個人都可以舞動出食物的百態之美。而掌握廚事的關鍵就在於:「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通曉烹飪的規則原理,在實作中不斷地融會、觀察、記憶與比較,身為導演的你,就能創造屬於自己更深度而獨具創意的演出。 生活全是腳踏實地的事,談生活就不應該離開實作練習,在我們做得熟而生巧之時,創作與快樂自然會出現。開展自己的廚房劇場,除了享受「忙」的樂在其中,更特別的價值應該是「創作感」的滿足--當我們心裡充滿了不同的經驗和情感,創作的滿足便使得狹窄的生活有了延伸的各種可能,信心與能力也由此成長。 蔡穎卿希望年輕人學習烹飪,不是以追求時尚為目的,而是以自己對生活的掌握為出發。如果能從長計議地經營每一餐,學習做一個懂得珍惜「物」、「用」、「情」、「感」的生活者,當生活的基礎穩固後,時尚或品味的敏感必會呈現於出手或品食之間。 全書分為【概念篇】與【實作篇】兩大主題,各以明晰的圖文解說佐以感性的飲食體驗,幫助你循著完整的理解路徑,養成確實的廚事能力。 【概念篇】將解說烹飪的科學原理與基本工法,讓你了解飲食的份量如何計算,各種烹飪動詞如何運用,油、火、水等關鍵因素在烹飪過程中的作用影響以及調味的準則等必備知識,幫助你掌握料理的要領與精髓。 【實作篇】以八種日常食材為主角,引領你習得每種食材之經典菜色的作法與工序,了解從此延伸而出在食材搭配、動詞應用與擺盤設計上的種種變化,希望你從嫻熟基礎做起,練出一手好菜,用雙手創造多重感官的喜悅。 Bubu的廚房守則 ◎所有的訣竅與規則都有成因,要習慣去探討後面的道理或證實不這樣做的後果,才不會停留在狹隘的條件限制中。做菜跟任何功夫一樣,要熟練之後才有自然的舉止,你不是因為隨性而顯得瀟灑,而是因為胸有成竹而感到自在。 ◎記住你的成功,也記住你的失敗。你該從過程與結果中推敲出原因,這些經驗會在腦中累積成個人的資料,才能在不同的條件中複製成功,延伸穩固的烹飪基礎。 ◎能與不能,不是一個人的價值代表;想或不想,卻可以實際改變我們的生活質感。在食物過度豐富的今天,我們該學習的是:不要失去生活中的每一項平衡,也不要失落在物質富裕的表象中。 ◎不必苦追一把頂級的刀,懂得用、經常用才能使得巧。下刀處理食材時都該想一想,為什麼選擇這麼切而不那麼切,食材的尺寸會直接影響到加熱的時間,形狀則影響到整道菜的視覺效果。 ◎平衡在調味中的意思並不是用量均等,而是達到最高和諧、互相幫襯。鹹的另一頭不是甜,是「不鹹」,要先設法回到中點再繼續往下,緩衝或脫出鹹味都是辦法之一,在甜鹹中加碼拉扯就不是。 在一開始做菜就想到擺盤的規劃,食材的切法即可提前得到良好的定位,形成擺盤中可用的條件。而一如看戲,局部特別好是一種遺憾而非優點,我總是「以整體最美為考量」,拿掉多餘。 本書特色 知名教養作家蔡穎卿分享她的廚事心得與經驗,讓想做菜的人有路可循,能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練出一手好菜,享受在生活與飲食中創作的喜悅。 作者簡介 蔡穎卿 1961年生於台東縣成功鎮,成大中文系畢業。目前專事於生活工作的教學與分享,期待能透過書籍、專欄、部落格及習作與大家共創安靜、穩定的生活,並從中探尋工作與生命成長的美好連結。 著有:《媽媽是最初的老師》《廚房之歌》《我的工作是母親》《漫步生活——我的女權領悟》(天下文化);《在愛裡相遇》《寫給孩子的工作日記》《Bitbit, 我的兔子朋友》《小廚師——我的幸福投資》(時報出版);《我想學會生活:林白夫人給我的禮物》(遠流出版) 目錄
【序文】Living的美好 郝明義 照本宣科學做菜 簡靜惠 鏡頭下的生活之愛 Eric 感恩而豐富的學習之旅 王嘉華(小米粉) 以廚事的分享,獻出我對年輕人的愛 蔡穎卿 概念篇我的廚房劇場 做菜也是一種表演 導演手記──從構思到成品 「想通」規則,「記住」準確 關於設備與食材 養成計算的習慣 食材的切理 熱處理的3個關鍵 關於烹飪的5個動詞 掌握調味 廚房中的粉 擺盤的觀察與領會 避免敗筆 廚房的浪漫與現實──關於廚房清理 實用篇 主食Main food飯與粥 樂活雜糧3式【糙米飯/燕麥粥/玉米碎】 調味飯3式【牛舌飯/臘腸煲飯/蔥油拌飯】 馬鈴薯泥 明太子焗飯 乾拌光麵 鮮菇麵線盅 經典義大利麵4式【青醬義大利麵/蛋黃培根細麵/白酒蛤蜊麵/番茄肉醬義大利麵】 橄欖佛卡夏 蛋Egg一個蛋的完整用法【蛋黃餅/蛋白糖】 親切可人的國民美食【太陽蛋/荷包蛋/白煮蛋/溫泉蛋】 外香內嫩的煎蛋料理【玉子燒】 蛋與蔬食的美好遇合【紅蘿蔔蛋/洋蔥蛋/菜脯蛋/蔥花蛋】 凝蛋料理東西談【茶碗蒸/蒸布丁/焦糖烤布丁】 豬肉Pork白切肉變化2式【蒜泥白肉/乾燒豬肉丼】 炸梅花肉 咖哩肉醬 蔥燒豬肉捲 泰式拌肉 糖醋排骨 白雲豬手 牛肉Beef拌牛件2式【童年拌牛筋/老虎菜拌夫妻肺片】 蠔油牛肉片 韓式牛小排薄片 骰子牛肉 培根菲力 托斯卡尼燉牛肚 牛肉湯2式【越式牛肉湯/羅宋湯】 牛肉牛筋煲 雞肉Chicken白切雞變化4式【白斬雞/泰式白切雞/海南雞/三水雞】 韭黃炒雞胸 蒜香檸檬生煎雞腿 三杯雞 照燒雞翅 韓式燉雞 檸檬雞條 豆製品Soybean Food蒸豆豆漿 豆汁百頁 海鮮豆腐羹 柳川風豆腐燒 炸豆腐丸子 鹹魚豬肉豆腐蒸 納豆烤年糕 蔬菜Vegetables涼拌蔬菜2式【醃番茄/冰茄條】 蔬菜濃湯(一)【紅蘿蔔蘋果湯/新鮮甜玉米湯/白花椰奶油湯/馬鈴薯蒜苗湯】 蔬菜濃湯(二)【鮮菇濃湯】 炒蔬菜3式【青炒綠花椰/油蔥酥銀芽/蒜炒地瓜葉】 煮蔬菜3式【樹子苦瓜/醬煮甜椒/家常南瓜】 炸蔬菜2式【炸茄子/炸牛蒡】 蒸綠竹筍 海鮮Sea Food活蝦料理2式【水煮活蝦/蔥蒜香蝦】 比目魚甘露煮 鮮魚味噌湯 生鮭料理2式【生鮭魚沙拉/生鮭親子丼】 乾煎鱈魚 蒜頭蛤蜊湯 醬炒海瓜子 軟殼蟹沙拉 序 以廚事的分享,獻出我對年輕人的愛 我希望能把自己人生五十年所理解到的活力與趣味,透過「廚房劇場」的呈現來分享「做」與「用」的經驗,如果夠幸運,我所珍惜的年輕人或許將因而學習到,透過雙手創造出多種感官的喜悅。 蔡穎卿 做這本書的途中,時常想到三個人──我的女兒、我遠在聖荷西的外甥女,以及跟在我身邊已經三年,像自己女兒一樣的助理小米粉。 我的女兒Abby今年二十五歲,賓大語言學系畢業後以語言顧問創業。Abby對於自己的工作既耐勞又負責,但一進廚房,信心就轉為薄弱。我認為她其實很喜歡廚房裡的劇場魅力,卻覺得自己沒有這方面的天份;這隻工作中的老虎一進廚房就手足無措,變成一隻有時讓人生氣的調皮貓咪。 我困惑之餘,細心檢討,原因不外有二,一是她花在與廚房相處的時間太少又太信任天份之說;二是我的善廚事的確給了她壓力,就如在她面前說英文,我會想起自己好像倫敦市場的賣花女伊莉莎,而她是希金斯博士。我們在兩個自己的地頭上同工的時候,關係都緊張得很,這應該是很多親子在生活或工作中的狀態。 但我想解鈴還需繫鈴人,因此想為她寫這本書。我認為在一定的程度上,她代表了現代的某些年輕人,雖喜歡美食、資訊常識也很豐富,但手下的工夫遠不及他們的能說善道與品嚐經驗。我以女兒為標準,不低估年輕人的聰明智力;但也以女兒為標準,不高估這一代孩子實作的能力。我的目標是清楚、實用,幫助想做的人有路可循,做出一手好菜──要說當然也要練。 我的外甥女曉齊則是另一種年輕人,柏克萊大學工科的高材生,在忙碌的工作之外更努力建立自己小家庭的美與樂趣,一如她童年時總把自己幻想為公主。但這公主可不是等著別人來伺候的貴族,而是居住與飲食極有質感,並且是樣樣自己做得來的那種公主。我的姐姐常常抱怨曉齊工作這麼忙卻堅持要下廚,又說她理家太完美主義,大姐雖然也在母親的調教之下很善家事,但她的理想生活其實是「使婢差奴過一生」,對於收入很不錯的女兒不肯請人代勞家事,有些不解。但我認為曉齊實在是一個異常聰明的孩子,她生在新的時代、從小受美式教育,卻能自行把中西方、過去與現在的生活智慧與技能,交相融合實踐。我常在這個三十歲的新手媽媽身上看到無限的可能。也因此,我覺得跟曉齊一樣的孩子應該會喜歡我在書中的分享,他們會穿越我所提供的基礎,延伸出自己廚房中更深度的劇場效果。 嘉華〈小米粉〉是我寫這本書的另一份靈感,也是我在完成了三分之一的內容後,決定修改整個書寫方式的原因。 四年前我在台南的一家咖啡廳遇到嘉華四姐妹,當時她們一起經營一個空間可愛、服務完美的咖啡廳,但我覺得屬於一個餐廳的基本條件──食物的實力是她們的欠缺,說起來也是餐飲事業的致命危機,所以我很冒昧地去跟她們說,我想幫她們設計早餐,並以客座廚師的方式實作兩個星期。就這樣,我認識了當時負責廚房的嘉華──一個工作習慣良好、肯思考、美感細膩、熱愛廚房但廚藝沒有踏實基礎的年輕人。 在台南一起工作那兩個星期,我曾想過,如果有一天我要開一個烹飪教室,嘉華會是我最理想的助理人選。當時我已準備北遷,怎麼說這種想法都不可能實現,但就像一個夢外之夢,許多發生在同一個時段裡的巧合,使嘉華加入了我的工作,並讓我看見對她深刻的期望。 這三年,我在嘉華身上看到,在廚房學習中要把根基打穩,除了靠練習之外,做為引導者,最重要的責任是透過仔細的觀察來補足缺失的基礎。就好比當我看到她能做出一道繁複的點心或菜餚時,本以為包含於這道料理之中的技巧,她都是明白、而且可以應用自如的,但我忘了,過去並沒有人這樣教她,對於料理,她可以說是以「依樣畫葫蘆」的方式在進行的。因此,我一方面透過實務讓嘉華有機會反覆練習,同時也花費很多的時間一一補足她過去所空缺的理解與知識。我很嚴格地要她做準確的自我要求,也因此在這本書中,我把「知其然必要知其所以然」提高到書寫的基礎。 任何一份學習都需要有完整的理解路徑,它的有趣與豐富也在這些探討中醞釀而成。所以,我也以同樣的心情來做這本書,希望能把自己人生五十年所理解到的活力與趣味,透過「廚房劇場」的呈現來分享「做」與「用」的經驗。如果夠幸運,我所珍惜的年輕人或許將因而探討到:透過自己的雙手可以創造出多種感官的喜悅。 廚房劇場(精裝)※點我購買※
|
|
|
李小姵n2819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