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trottr
李小姵的迷你博客來
健康減重、局部雕塑、調整體質、增強體力、均衡營養,想要健康請撥0985999964找李小姵;在家工作、學生兼職、家庭主婦二度就業、青年創業、中年轉行,想要成功請撥0970710520找李小姵。
大設計:霍金十年首見卓越巨著,為生命終極問題提供最新答案
Apr 4th 2012, 15:41

大設計:霍金十年首見卓越巨著,為生命終極問題提供最新答案大設計:霍金十年首見卓越巨著,為生命終極問題提供最新答案※點我購買※

大設計:霍金十年首見卓越巨著,為生命終極問題提供最新答案※點我購買※

當人們凝視無垠的穹蒼時,總會湧現種種問題:如何才能了解自己所存在的這個世界?宇宙如何運作?真實的本質是什麼?萬物從何而來?宇宙需要造物主嗎?欲了解宇宙最深處的奧祕,不僅需要知道宇宙如何運作,更要探究為什麼:為什麼世上有東西而非空無一物?我們為什麼存在?為什麼宰制宇宙的是M理論這套特定的法則而非其他法則?這是對生命、宇宙和天地萬物的終極大問,本書將試圖提供這些問題的答案。

  宇宙何時起源又是如何起源的呢?為什麼人類生在這裡?為什麼世界上並非空無一物?真實的本質到底為何?為什麼自然法則如此恰到好處,讓人類這等生物得以存在?最後一個問題是,這種看似天衣無縫的「大設計」,究竟證明宇宙是蒙主眷顧而創造一切,抑或科學能提供另一種解釋呢?
  有關宇宙與生命起源的根本問題,向來歸屬於哲學範疇,如今卻已成為科學家、哲學家與神學家百家爭鳴之領域。在這本最新力作之中,霍金與曼羅迪諾對於宇宙最深奧的祕密,提出科學上最新的想法。他們用的不是深奧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以簡單明瞭的方式娓娓道來。
  根據量子理論,兩位作者在《大設計》中指出,宇宙並非只有單一的存在或單一歷史,而是每個可能的歷史都同時存在。將這種想法運用在宇宙整體上,對於傳統的因果觀念就產生了懷疑。而霍金和曼羅迪諾依「由上而下」的宇宙學研究法指出,從過去沒有確切的形式這點看來,說明了人們經由觀察創造歷史,而並非歷史創造我們的觀點。他們進一步解釋,我們本身是宇宙初生之際量子起伏的產物,並且提出量子理論如何預測了「眾宇宙」的存在,亦即這個宇宙只是眾多的宇宙之一;所有的宇宙都是從無中自然生出,各自擁有不同的自然法則。
  在本書中,霍金與曼羅迪諾挑戰了傳統對真實的概念,也只有「與模型相關」的理論能夠找到最真的真實。最後,他們對於M理論進行徹底與生動的分析;M理論是解釋支配人類與宇宙法則的理論,也是目前唯一有望成為完整的「萬物理論」之理論。
  這本書筆力簡潔且內容豐富,提出科學上有力的發現與證據,勢將改變人類對宇宙的認知,甚至動搖到不可動搖的信仰體制。《大設計》為我們帶來的衝擊與啟發,將會是前所未有的。
作者簡介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擔任劍橋大學數學系盧卡斯講座教授達三十餘年,獲獎無數並贏得總統自由獎章。其科普著作有《時間簡史》、《黑洞與新生宇宙文集》、《胡桃裡的宇宙》,以及《時間簡史普及版》。
雷納.曼羅迪諾(Leonard Mlodinow)
  加州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也是暢銷書作家,著有《醉漢走路──機率如何左右你我的命運和機會》(The Drunkard’s Walk: How Randomness Rules Our Lives)、《歐幾里得之窗──從平行線到超空間的幾何學故事》(Euclid’s Window: The Story of Geometry from Parallel Lines to Hyperspace)、《費曼的彩虹:物理大師的最後24堂課》(Feynman’s Rainbow),並合著《時間簡史》普及版。他也為第二代星艦奇航影集編劇,目前定居於南加帕薩迪娜巿。
目錄

1存在之奧祕
2法則的支配
3真實是什麼?
4多重歷史
5萬物理論
6選擇我們的宇宙
7乍看下的奇蹟
8大設計

內文1中文版代序
從金魚缸中拼湊宇宙的面貌
孫維新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台大物理系與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

人類與生俱來的個性之一,就是「好奇」,好奇於自身之所從出,也好奇於周遭環境何以如此,自然如何運作;所以從古到今,人類以有涯隨無涯的工作之一,就是不斷地對周遭的環境和現象提出解釋,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如此,哥白尼和伽利略也是如此。

思考問題,然後提出合理解釋,這是科學的基本過程,但在許多時候,所謂的「合理」解釋,都是基於我們生活中的「直覺」,這也是為什麼從托勒密符合生活直觀的「地心說」開始,太陽就不得不繞著地球轉了一千四百年,到哥白尼的晚年才將兩者的位置換了過來。時至今日,到底還有多少「地心說」在我們的科學認知中流竄?我們真的不知道。

伽利略的夜空觀測和親身實驗,推動了天文學和運動學的大幅前進;克卜勒的數學計算和數據耙梳,給出了天體運動的幾何圖像背後的物理原理;牛頓則踩在這些人的肩膀上,推開了理性時代的大門。然而科學觀測和物理實驗,就是接觸「真實世界」的正確通路嗎?不,科學的工作並不會將我們引導到真理腳下,科學家只是在研究現象,找出看來合理的解釋,真理,是屬於哲學家的!

二十世紀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出現,徹底顛覆了「生活直覺」導向「真實世界」的邏輯思考,也讓許多人倍感挫折。所以才出現了以下的笑話:宇宙初起是一片混亂,上帝看不過去了,就說:「讓牛頓出生吧!」,於是世界就在牛頓定律的規範下井然有序地運行。魔鬼看不過去了,就說:「讓愛因斯坦出生吧!」,於是世界又恢復了混亂。

史蒂芬‧霍金在他的新作《大設計》一書中,步武前賢,努力地將「科學結果」和「真實世界」做一區隔。在書的前半部中,霍金描述科學工作者如何歷盡艱辛,將社會上「天地人我受眾神支配」的古早觀念,逐漸轉變為「宇宙是受自然法則所支配」的現代想法,讓人們樂觀地認為可以經由科學探索的過程,逐步揭開真實世界的面紗。然而現代科學的測量方式,的確可以告訴我們真實世界的長寬高嗎?霍金在此做了一個有趣的比喻,魚缸中的金魚,透過扭曲的玻璃,經過長期認真的觀察記錄,可以準確地描述甚至預測魚缸之外的物體運動,但金魚們的科學觀測,就是真實世界的圖像嗎?想想早年的四元素理論、托勒密模型、燃素理論,到穩態宇宙,我們好像和魚缸中的金魚也差不到哪兒去。

每當我徜徉在夜空之下,仰首繁星蒼穹,當身旁的人為了宇宙的廣漠無垠感動落淚,我卻常常想著一顆恆星單位時間之內所釋放的光子數目是否恆定?這無趣的想法其實就源自於「科學測量」是否就是「真實」?實際上恆星每秒鐘所釋出光子數的「真值」(truevalue),我們永遠無法得知,我們所能掌握的,是望遠鏡每次觀測以後所告訴我們的「測量值」(measuredvalue),再加上「誤差」。當然,我們讓自己相信,經過多次測量,取平均之後的測量值「應該」很接近真值,這就是霍金書中所說的「模型相關真實論」。所以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描述,其實是來自感官的偵測再加上大腦的詮釋,所出現的心智圖像;霍金說:「這些心智圖像成為我們唯一知道的真實,如果沒有『模型』,便無法檢驗『真實』,一定是先建構模型,才會創造出真實。」天哪!「真實」是我們的大腦創造出來的?

在這本書的後半部中,霍金討論了光和粒子的二重性,這是另一個「世俗」的我們在初接觸時很難接受的概念,老是會想著世界不應如此複雜,應該均勻、和諧、對稱,而完美,這些自希臘科學家以降的心靈信條,在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撞擊下早已逐漸崩解,不單如此,霍金說:「量子物理告訴我們,不論對現在的觀察如何徹底,過去就像未來一樣不確定,只以眾多的可能性存在。根據量子物理,宇宙沒有單一的過去或歷史。」這段文字,對眾多讀者來說,製造的問題比解決的問題還要多。

霍金的這本書,結結實實地讓讀者接觸到了「科學哲學」的本質,讀者可以順著霍金清晰的思路,和偶而幽默風趣的語調,認識科學家如何探索世界,以及這個世界如何回報。想通過科學實驗,接觸宇宙真理的讀者,看完本書之後,大概會掩卷三嘆。真要想瞭解這個世界的本質,恐怕是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


大設計:霍金十年首見卓越巨著,為生命終極問題提供最新答案※點我購買※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李小姵n28197 的頭像
    李小姵n28197

    李小姵的迷你博客來

    李小姵n2819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