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轉換場景,教養可以很輕鬆!
在書中發現一段很有意思的美國諺語「遊蕩的人未必都是迷路的人」(Not all who wander are lost.),瞬間將我的思緒拉回到十多年前……
年輕時候的我,換了超過二十個工作。最誇張的是,有一年換了六個工作,其中有五個工作是一個月換一個。在多家公司之間遊走,我徬徨著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只知道,不適合自己的職場環境就不要勉強待下去。
就這樣,在社會大學裡學習了七八年,在每個工作、每個產業裡體驗人生,廣交好友,擴展視野,汲汲營營獲取新知,最後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很快地在該產業上發光發熱,樂在其中,並且也獲得極大的肯定。
為新工作「媽媽」暖身
儘管工作獲得豐厚的收入與極大的成就感,出身台南五個女孩兒家庭,民國六十多年台灣中小企業經濟起飛的時候,父母都忙為家計打拚。沒有機會享受母愛的遺憾,讓我從小就期待著自組家庭,並親自參與養兒育女。因此,在決定結婚的同時,毅然放下一切,離開熟悉繁華的台北,辭掉得心應手的業務工作,封存高爾夫球杆,就此告別單身生活。
投身全職家庭主婦,也為了還沒到來的新工作「媽媽」暖身。在短短半年時間內,把交通大學圖書館內生活應用類書籍全部熟讀;每逢周末假日,立即驅車前往台中接受保母培訓,修完一○八小時的保母培訓課程,不斷拿著玩偶演練照顧幼兒,最終順利取得政府發放的丙級合格保母執照。
Choyce如今是專業家庭主婦,也是一雙兒女的母親,這個工作一做了八年半,卻也是人生繞了一大圈,才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
多年後看到這句美國諺語,心裡大有感觸,當年的我也許是遊蕩的人,但值得慶幸的是,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克服一切的阻力,最終找到適合自己性向與能力的工作。
這六年來,我生養了子喬與子鈞兩個寶貝。回頭看,十多年前的轉換工作雖然心慌,卻也汲取了許多寶貴經驗,在育兒路盲目摸索時,給我很大的支撐。(差別只在於,當母親可不能想辭職就遞辭呈呢!)
親子旅行,新的教養起點
教育專家洪蘭說:「別急著找孩子的興趣。」
媽媽一定要當老師嗎?小孩一定要贏在起跑點嗎?天才是後天培養的嗎?!小孩四歲就要學琴棋書畫嗎?孩子的發展有百分之九十九都要看媽媽用不用心嗎?
打從當新手媽媽的第一天開始,這些問號從來沒有消失過,從閃卡、教材DVD、邏輯訓練、還要抵抗各種強調左右腦開發甚至全腦補習班的廣告誘惑。直到二○○九年五月,母子三人整頓行囊踏上瑞士法國一個月的旅行,從此,我不再迷惘!
這三年多來,母子三人不停歇的背包旅行,遊歷各大洲超過二五○天;在台灣旅行超過上百天:阿里山看日出、妖怪村找妖怪、海生館挖化石、博物館找歷史痕跡……子喬子鈞才小小年紀,在每一次的動盪旅行中,尋找安身立命的準則,學習獨立自主,也學習手足間的互相陪伴;學習服從,也學會珍惜感恩。
大手牽小手遊歷世界
母子三人的課題,從要不要上才藝班跳開,從左右腦甚至全腦開發跳開。我們在一步一腳印的背包旅途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大自然就是最棒的教學,親子關係不再緊張;孩子們不用被迫關在小小的教室裡尋找自己的興趣;不用為該不該練鋼琴與父母爭執;不用被圈在圍棋格子裡思索著如何逃開;媽媽不用焦慮著小孩學習會不會跟不上別人;不用掛念著哪天、哪個時候要跑哪一間才藝教室。
我們真正做到了,以大自然為師,以天地為帳,以太陽點燈,以花田營造最佳的香氛空間,以各國的博物館、美術館打造藝術課堂。在每一天的火車旅行中認識各種交通工具,理解機械原理;在大巴黎的髒亂地鐵中看到人生的陰暗面,子喬期勉自己要更加油、更努力,不用落魄在路旁伸手要錢;在瑞士伯恩看到背著呼吸器也要去旅行的時尚摩登女性,孩子們更珍惜著健康體魄,進而勉勵自己,再累也要跟緊媽媽的腳步走下去。
推開大門,走進台灣孩子在書上才看得到的建築,孩子們親見羅浮宮的藝術展覽,在奧賽美術館中優遊。從孩子的角度看大師作品,會恍然大悟:原來米勒的《拾穗》所要傳達是這麼簡單卻深邃的道理;原來在孩子眼裡所看到的世界如此繽紛有趣。
在藝術的殿堂,孩子是老師,媽媽是學生,我誠心向孩子請教關於藝術大師創作的源起;在這個時間空間裡,我們不需要美術教義,也不用理解構圖、著色、空間、架構,更不用分析水彩、油畫、蠟筆,或者僅是單色的墨水筆,孩子們未經琢磨的直覺理解,反而讓媽媽大受感動。
旅行中實踐生活教育
日本人從國小教育裡大力提倡「生活課」,據稱是培養生活力的第一步。日本文部省制訂的小學《學習指導要領》中的家庭課,明訂課程學習目標:透過參與食衣住行相關的實踐性、體驗性活動,教導學生日常生活所需的知識及技能,並培養身為家庭成員應對家庭有所貢獻的態度。
而我,則在自己照顧子喬子鈞的每一天,不間斷地執行「家庭課」。尤其將「家庭課」延伸至旅行途中,讓年幼僅三歲、一歲的子喬與子鈞,天天實踐母子三人在家裡所宣導的生活教義。
◆相互扶持,情感加分
家庭生活與家人的重要性,子喬子鈞有深刻的理解。尤其當爸爸孤身一人在台灣奮鬥,母子三人在海外旅行遭逢挫折(如迷途、生病、遇到不友善的民宿主人等)時,互相加油打氣,共同克服難關,更增進彼此情感。
◆適應飲食和環境
有關日常飲食與烹調,孩子們在旅行時必須接受各國飲食文化,甚至在克難旅行途中,只能啃硬麵包配牛奶下肚。
旅行時得拋開平日舒適安穩的生活,孩子們在不斷更換居所的同時,自行培養出一套適應能力:不會認床、不用帶口水被或其他安撫工具,學習調整自己來適應各種環境;在免費的好山好水好風光裡,縱情地伸展四肢。
◆學習克制消費
旅途中,隨時有機會見到喜歡的物品,這也考驗著孩子們的自制力,關於這點,子喬子鈞在每一天每一刻親自實踐:在每個愛不釋手的玩具前,學習說再見。
若說媽媽提前教會子喬與子鈞什麼知識,我想就是專屬於子喬與子鈞的家庭課與生活課囉!
在接受《蘋果日報》親子版專刊採訪時,我告訴記者:「旅行,就是教養的延伸。」對子喬與子鈞來說,旅行途中唯一的支撐是媽媽。尤其在母子三人動輒三十天或長達兩個月的長途旅行中,時時刻刻都在實踐媽媽在家中所倡導的生活教育。不論是儀態、餐桌禮儀、姊弟間的互相扶持、與陌生人交談交朋友,應對進退中,都耳濡目染學習了媽媽的生活態度,以及中、英、日、法、德、義、西等各種語言的洗禮。
創造外語環境,打開孩子視野
子喬與子鈞在旅行途中培養自己的外語耳朵,自然而然理解各種語言發音與架構:在法國說法文,在德國聽德語,在義大利跟著義大利孩子咯咯笑個不停,在日本自然而然與日本人交談。孩子們從來不曾長住在哪個定點,卻擁有一口標準的英、日語發音。這對大人來說,真是又忌妒又羨慕的天份吧!
我期望孩子們先把母語學好,才能駕馭其他語言,卻也欣喜聽見才幼稚園年紀的孩子,對外語充滿包容力與求知慾。與其讓孩子在教室裡跟著老師讀ABC,我親自創造外語環境,讓孩子自然而然親近各種不同的語言,開啟孩子廣泛接受多國語言的刺激。我不期望短期旅行可以讓孩子說得一口流利的英、日、德、法、西語,但求孩子們打開視野,發現多元的異國文化,藉此建立孩子們廣闊的國際觀,學習優點並且改進缺點。
你知道日本中學生以下的孩子,連在冬天都穿著短褲短裙上學嗎?!你知道歐洲國家的孩子們從小就接受餐桌禮儀嗎?你知道瑞士的孩子從幼稚園就開始精英制度嗎?!你知道吉普賽的孩子受到何種特別的教養觀念嗎?!對法國人而言,飲食反映了這個人與社會的靈魂。法國幼稚園裡的三歲孩子,餐餐都享用正統的法國菜與全套餐具。
在每一次的行腳中,獲得許多有趣的情報,讓我們知道如何強化自己與國際接軌,也讓母子三人一次次獲得自我肯定、勇氣倍增!
愛孩子,從「陪伴」開始
生活,在每個呼吸之間流轉,調整心境,不管身處何方,都能跟著孩子一起開眼界,領受大自然的美,找到如子喬與子鈞一般的感動。
帶孩子出遊,最重要的是敞開心去陪伴。不一定要搭飛機出國,推開家門的當下,即使是公園野地或校園操場上,帶著孩子隨時隨地可以來趟小旅行!
感謝每一位閱讀此書的朋友,期望在字裡行間與您們交流,分享收穫與感動。
「旅行是教養的延伸!」對子喬子鈞來說,旅行途中唯一的支撐是媽媽。尤其在母子三人動輒三十天或長達兩個月的長途旅行中,時時刻刻都在實踐媽媽平日所倡導的生活教育。不論是儀態、餐桌禮儀、生活作息、姊弟間的互相扶持、與陌生人交談交朋友,應對進退中,都耳濡目染學習了媽媽的生活態度,當然還有中、英、日、法、德、義、西等各種語言的洗禮。
子喬子鈞總是樂於工作中。我說的工作,指的是大人天天要做的家務事,舉凡掃地、拖地、曬衣服、削水果皮等等。每回媽媽在家裡忙碌著,子喬子鈞總是主動跳出來把媽媽的工作搶走。這是真的,才三歲、五歲的孩子,對家務的熱切參與,以及主動分攤媽媽辛勞的動機,只是因為他們把家務事當作遊戲。也因為他們自己動手做,深深明白家務的維持不易,因此更知道每個人在家庭裡都該負起家務的工作。
我倒認為,五體不勤的孩子,容易將身旁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沒有機會參與家務的孩子,不懂得珍惜身邊微小的幸福,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不知感恩惜福。這樣的孩子出了家門,無疑是一個大包袱:抱怨旅行困苦艱難;抱怨住宿環境不佳;抱怨食物不易入口;抱怨爸媽忙著找路、認路,沒照顧到他的每項需求……
絕大多數的家庭都跟我們一樣,是努力省水、省電,汲汲營營求生存的中產階級,沒有能力僱請外傭或家事管理公司來代勞,那麼,如何讓家裡的每一份子都對家庭有參與感,只有一個祕訣:媽媽必須把手上的工作分派出來!
如果媽媽把自己當外傭,把所有家事一把抓,不要說小孩,連老公都是飽食終日無所事事,成天蹺著二郎腿,等著「傭人」端茶水、張羅飲食,指揮「傭人」這裡沒掃乾淨,那裡沒有整理。爸爸如此對待媽媽,孩子們模仿爸爸,對媽媽的態度也會一個樣子。要讓孩子懂得珍惜別人的付出,只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動手參與。不只是小孩,爸爸也要親力親為,樹立好榜樣。
每天全家人洗完澡後,媽媽總會用刮刀把整間浴室刮乾──子喬也有樣學樣踮著腳尖,負責把水漬去除。對子喬來說,做家事跟玩玩具、閱讀一樣重要。因為子喬懂得家事維持不易,所以幾乎參與媽媽的每項工作──這是生活教育,也是教養的一部分。
在家裡會主動協助家務的孩子,出了門,不會對爸媽、對餐廳或旅館服務人員頤指氣使;不會把旅館房間搞得亂七八糟;不會大聲抱怨外地環境不佳;不會與異國異地文化格格不入;也不會身在異地,還要享有居家時樣樣不缺的溫暖舒適……而懂得抬頭享受旅行的美好,真誠感謝他人的協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