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trottr
★李小姵の家☆迷你博客來★
【果‧真新鮮】現打果汁超低價:西瓜、木瓜、蘋果、香蕉、香草、巧克力牛奶通通30元。訂購專線0970-710-520。地址在台北市萬華區萬大路187巷4號。萬華區滿200元外送。滿400元外送:萬華、中正、中山。我們是健康減重顧問,歡迎在家工作、學生兼職、家庭主婦、青年創業、中年轉行與我聯絡。
隱藏的邏輯: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
May 10th 2012, 03:45

隱藏的邏輯: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隱藏的邏輯: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點我購買※

隱藏的邏輯: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點我購買※

U>名人推薦

戴維斯(Mike Davis),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歷史教授,《貧民窟星球》(Planet of Slums)作者:「很少有一本書,能夠如此激怒我的神經,但又不想把書放下。這本書對於人文科學的自滿心態,給予最高等級的一擊,挑戰我們當中自以為了解了社會活動邏輯與歷史模式的所有人。」 謝林(Thomas C. Schelling),哈佛大學、馬里蘭大學名譽教授,2005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這本書對於社會理論,做了清楚易懂而又平易近人的介紹,你完全不需要懂數學或其他先備知識;這本書可說是充滿了驚奇,帶你用一些新的思維方式,去思考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我們能預測股市的波動走向嗎?
今天該走哪條路上班,才不會塞車?
在逃生出口前面幾步擺個障礙物,反而能加速疏散人群?
謠言為什麼常常會越傳越逼真?
為什麼財富總是流進少數人手裡?

本書的中心想法是,要想了解金融市場、政治、
一窩蜂、流行、甚至更深度的議題,
譬如婦女教育與出生率的奇特關連、種族衝突等等,
應該從群體行為的「模式」來思考,
而不是從個人本身。
鑽石之所以璀璨,並不是組成鑽石的碳原子都亮晶晶的,
而是因為碳原子的特殊排列方式。
個體單元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結構模式。人也一樣。

作者企圖告訴我們,
複雜的社會表象背後,往往藏有簡單的邏輯。
混沌理論退燒、賽局理論應付不了真實世界現況之時,
「社會物理學」已悄然誕生,
只要找出隱藏的邏輯,我們就能掌握群眾行為模式之謎。

作者簡介

布侃南Mark Buchanan

  維吉尼亞大學物理學博士,曾任《自然》(Nature)期刊及《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雜誌編輯,現在從事科學寫作,替英美兩地的報章雜誌寫文章。另著有《改變世界的簡單法則》(Ubiquity)、《連結》(Nexus)。目前住在英國劍橋郡。

譯者簡介

葉偉文

  1950年生於台北市。國立清華大學核子工程系畢業,原子科學研究所碩士(保健物理組)。曾任台灣電力公司核能發電處放射實驗室主任、國家標準起草委員(核子工程類)及中華民國實驗室認證體系的評鑑技術委員(游離輻射領域)。現任台灣電力公司緊急計畫執行委員會執行祕書。

  譯作有《愛麗絲漫遊量子奇境》、《矽晶之火》、《小氣財神的物理夢遊記》、《幹嘛學數學?》、《物理馬戲團I?III》、《數學小魔女》、《統計,改變了世界》、《數學是啥玩意?I?III》、《葛老爹的推理遊戲 1、2》、《典雅的幾何》、《太陽系的華爾滋》、《一生受用的公式》、《看漫畫,學物理》、《詭論、鋪瓷磚、波羅米歐環》、《迷宮、黃金比、索馬立方體》、《統計你贏的機率》、《蘇老師化學黑白講》、《搞定幾何!—問數學博士就對了》、《別讓統計圖表唬弄你》、《搞笑學物理》、《費曼手札》、《刻卜勒的猜想》、《神奇數學117》、《蘇老師化學五四三》、《牛頓物理駕訓班》、《蘇老師化學聊是非》、《薛丁格的兔子》、《觀念化學I》、《靈魂有多重?》、《隱藏的邏輯》、《相對世界的美麗》等三十多種書(皆為天下文化出版)。並曾翻譯大量專業作品,散見於《台電核能月刊》。

目錄

前言:找出隱藏的邏輯

1 重要的是模式,不是人
鑽石之所以亮晶晶,並不是組成鑽石的碳原子都亮晶晶的,而是因為碳原子的
特殊排列方式。個體單元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結構模式。人也一樣。

2 為什麼個人的行為無法預測?
人是「忘恩負義的兩足動物」,如果他的生活都被事先安排得好好的,
他也會想立刻去破壞它,只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

3 我們是摩登原始人
理不理性都沒什麼關係,因為除了理性之外,我們還可以靠著其他方式來做決策,
而且和靠著理性所做的決策選擇一樣好,甚至更好。

4 洞悉市場的走向
根據適應性原則設計出來的市場模型,現在已成為非常有用的工具,
不但可以拿來預測市場,還可以預測在不尋常的狀況下,市場會發生什麼變化。

5 企鵝法則
我們事實上有點像企鵝;缺乏資訊的時候,我們會觀察別人,
盡量蒐集片段的資料。
模仿是一種「社會學習」,使我們在很多情況下變得更聰明。

6 合作是上策
賽局理論推測,在這種情況下,自私自利的人永遠不會合作;
然而,在各種類似的情況下,人們確實會經常合作。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7 為何人喜歡劃分敵我?
我們很多人好像以一種情緒的方式來過濾事實,
以便保護並支持與自己切身相關的團體。這項本能從何而來?

8 為什麼有錢人越來越有錢?
拿一張只有0.1毫米厚的薄紙,假設你可以把這張紙對摺25次,
每次對摺後厚度都加倍,最後的厚度會是多少?

9 未來是可預期的
誰說我們束手無策,非要受制於非預期的後果不可?
我們現在有機會做得比以前更好。

誌謝
附注



前言

找出隱藏的邏輯

  一九七○年代早期,絕大部分的人似乎都相信,社會上種族隔離的現象,和種族歧視大有關係。在美國的很多大城市,如紐約、芝加哥等,黑人大多聚居於城市中心,過著極度貧窮的生活;白人則住在相對較為富裕的郊區。研究發現,在商業領域、僱傭、待遇及升遷上,普遍存在著種族偏見,房地產業更是想盡辦法,不讓黑人住進白人的住宅區。種族歧視和隔離現象的關連性,似乎顯而易見。儘管如此,馬里蘭大學的經濟學家謝林(Thomas Schelling)卻懷疑,種族隔離現象也許和種族歧視沒什麼關係,可能大家都忽略掉另一個比較不明顯、卻更重要的因素。
  謝林設計了一套很特別的方法來探索自己的想法。他利用西洋棋盤和兩種不同的硬幣,西洋棋盤的方格代表房子,硬幣代表人,深色的硬幣是黑人,淺色的是白人。首先,他在棋盤上放置一樣多的深淺硬幣,然後將硬幣隨機混合,代表整個社會。接下來,他設立一些簡單的規則,來移動硬幣,他要看看硬幣的分布狀態是否會隨著時間發生變化,而有哪些假設會影響人的移動。
  在第一個實驗裡,謝林假設每個人都有強烈的種族歧視,只要周圍有一個非我族類,就立刻搬家。他利用這個規則,逐一檢視每一枚硬幣,看看是留在原地不動,還是會搬到附近空著的方格。果然,他發現很快就出現種族隔離的現象,同類的硬幣聚集在一起。種族歧視會引發種族隔離——這是必然的。
  但是如果我們反過來問,種族隔離一定是種族歧視造成的嗎?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謝林又設計出第二個實驗。這次他退一步假設,每個人都不在意和什麼種族的人為鄰,只要自己不是極少數民族就行了。謝林考慮的,是人性中的真實面;一個白人可以有黑人的朋友和同事,也不介意住在黑人居多的社區,但心理上,他還是不喜歡變成整個社區裡的「唯一」白人。這並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種族歧視心態。謝林假設,所有的人都會維持不移動,除非他們察覺到自己左鄰右舍的同一族群少於某個比例,譬如說百分之三十。
  你可能會預期,因為每個人都樂於族群大融合,所以會維持實驗開始時的分布狀態。不過,謝林得到的結果會出乎你意料之外:硬幣最終還是隔離成壁壘分明。圖一是這個實驗的現代電腦版本,你可以看出原先均勻混合的分布,如何自然變成彼此隔離的分布,雖然沒有哪個人想造成這種結果。

  人們不想成為社區裡的少數份子,結果反而完全破壞了社區的混合狀態,這說來還真弔詭。在一九七一年,謝林發表了一小篇論文,指出下面這個很詭異的結論——即使人們心中完全沒有種族歧視,種族隔離的現象仍舊存在,就像油和水不會混合一樣,受到某種類似物理定律的規範。
  謝林設計的種族隔離遊戲,是社會科學的空前經典。顯然,在把種族隔離現象歸咎於種族歧視之前,最好先想想是否有其他的原因。這個實驗也傳達出一個更普遍的訊息。我們通常認為,一個團體或一群人的行為,應該直接反映出構成此團體的個人特質;如果發生暴動,一群人上街砸店燒車,我們通常會認為這是團體成員的怒氣發洩,進而尋找他們生氣的原因。但若根據謝林的實驗推論,這種想法很可能是誤導,至少有些社會事件的結果,和每個人的渴望或動機、習性或態度,並沒有什麼明顯的關連。人類社會的運作方式,無法單憑我們的直覺去解釋。
  不過,謝林的研究也提供了一項正面的訊息——要了解人類社會的行為,可能有一種更簡單、更直接的好辦法。不同於以往只從個人心理學方面下手,我們也許可以把人當成一個個遵守簡單法則的原子或分子來看待,然後設法找出這些引導群體行為的法則和模式。謝林暗示,表象複雜的社會行為,背後的起因可能很單純,而經由各種測試,我們或許就能找出這些隱藏的邏輯,就像我們找出原子和分子遵守的物理定律一樣。本書探索的正是這種理念,以及它帶來的科學變革。

  幾年前,我還在擔任《自然》期刊編輯的時候,就注意到有很多投稿的論文作者,很認真地在找尋和人類社會有關的數學規則。現在回想起來,我終於知道這是怎麼回事了。經過多年的漠視,研究人員終於開始認真對待謝林的思考方式了。在此同時,一種我稱之為「社會物理學」的現代研究工作,也開始蓬勃發展。我認為,現在我們正站在歷史上的重要時刻,將親眼目睹社會科學的劇烈革命,劇烈的程度有點像物理學上發生過的「量子革命」。
  或許現在離發現人類社會的精確「定律」還很遙遠,但科學家已經發現,人類的社會行為裡有類似定律般的規律,而且這些規律和所謂的個人自由意志並不牴觸;我們仍是完全自由的個體,可以隨意採取行動,但集合在一起之後的群體行為,卻是可以預測的。這有點類似物理現象中的情形:雖然在原子的尺度上是一團混沌,但在熱力學或行星運動上的表現,卻非常精確。
  一些偉大的哲學家或社會理論學家經常會問:「如果……會怎樣?」——如果每個人既貪婪又自私,會有什麼後果?社會能不能照常運作?或者最後會整個瓦解掉?如果每個人在做任何決定的時候,都只一味模仿別人而不做自我判斷,會有什麼結果?會使社會結構發生什麼變化?可惜這些思索絕大部分都徒勞無功,因為牽涉其中的人數增加到十個、一百個之後,因果關係迅速交織成龐大的網,問題的複雜程度就不再是人腦能處理得了的。今日的科學家已經學會利用資訊科技,借助「虛擬」的社會科學實驗,尋求「如果……會怎樣」這類問題的答案,以此來探索最基本的社會現象。
  我在這裡想舉一些例子,是最近社會物理學領域內令人非常興奮的一些發現。我並不想假裝說這些發現已達完成的階段,只是想用來說明,為什麼我認為它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思考方式。我深深覺得,了解群體行為的發生機制以及演進法則,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關鍵的挑戰。從全球暖化、環境惡化,到重申禁止核武擴散,人類正面臨空前的嚴重問題,而這些問題的主軸,就是我們無法掌握群體的社會行為。當然,我也並不期待社會物理學有什麼偉大的發現,能把這些問題全都解決掉。
  如果我們真的想為人類社會和我們的世界,闢出一條安全的前進道路,我認為它會像前人的腳步一樣,是一邊摸索一邊前進的。但如果我們能認識到那些影響群體行為的潛在因素,我們摸索前進的技巧將會大幅提升。

推薦序

群體之謎,仍在隱藏的邏輯裡
蔡詩萍  作家 評論人


  這不僅是一本有趣的書(至少我讀得津津有味),更屬一本有意思的書(至少提供了觀察人類集體行為的一種有意思的科學解釋)。
我對「個人意志」與「集體行為」之間的關連,一直很感興趣。
原因之一,與生俱來的好奇吧。我生性靦腆,不太喜歡團體活動,這點只要看我很少當什麼班長、社團負責人之類的,便可窺知一二。個性如此,我自然想瞭解,何以別人跟我不一樣,為何他們會願意,甚至狂熱般投入集體行動?我尤其要瞭解,個人意識很強的主體,能怎樣抗拒來自「集體的脅迫」呢?

  原因之二,我選擇了跟我天性,或師長認為較適合我走的路子,而頗為矛盾、頗為衝突的走了另一條生涯路,亦即,我沒去念文史科系,選了政治學、社會科學當志業。為什麼?僅僅是個人意志嗎?有一部份是。可我很清楚,當初確曾一番掙扎。爾後年歲漸長,我較能從社會的時代氛圍,與現代歷史的大結構,去看待自己以及跟我類似這一代人的生涯抉擇。這其中,一樣糾纏著個人意志與大社會集體行動的互動。

  我們何以是「現在的自己」?我們何以在某些情境下,做出某些行徑、某些判斷?而這些決定,我們自以為「個人意志的」,在旁人眼中,卻不免淪為「被他人牽著鼻子走」的譏諷?在諸如納粹崇拜、種族屠殺、文化大革命的瘋狂批鬥等集體行徑中,難道沒有個人意志的空間,沒有個人意志「說不」的餘地嗎?

  我一直很好奇,也很困惑。這似乎,是沒答案,或沒絕對答案的問題。就像說出「權力使人腐化,絕對權力使人絕對腐化」這句睿智之言的艾克頓爵士,他另外一句精彩名句:「歷史,給人最大的教訓,是人們從未記取歷史教訓!」人,若很難自歷史經驗記取教訓,是他們不理性嗎?所以即使熟讀歷史,照樣會犯錯?還是未必他們不理性,反倒是「很理性的認定」跟集體走最安全?若這樣,那集體行為中一定存在「某種機制」、「某種推力」,使他們無可抵抗的往前移動,不是嗎?

  我先說兩段往事。一次是我朋友在美台斷交時,與同學走上街頭,以抗議來迎接抵達台灣的美國特使克里斯多福,事後他跟我描述很奇怪的感覺過程:人群走著走著,漸漸大家情緒激動起來,終於在美國特使座車出現那瞬間,群情激憤,吶喊、哭泣,進而有人丟石塊、丟雞蛋,有人奮不顧身撲向車隊。我問他,那你在幹嘛?他說,他感到氣氛不對勁時,便爬到附近樹上,觀察群眾的動向。他說,他就像一支突然間抽離現場的鏡頭,靜靜地、冷冷地,紀錄著眼前的群眾。我的朋友,典型的自由主義知識份子,我熟悉他,課堂上知性的解析,強過走上街頭。

  另一次,我弟弟對我說的。那年,我大舅許信良闖關回台灣,家族動員了許多親戚到中正國際機場接機,群眾被鎮暴部隊阻隔於機場之外,突然間,群眾騷動不已,逼向警戒線,鎮暴水車向群眾噴灑紅色水柱,我弟弟跟我說那一瞬間,他憤怒的跟著身旁群眾衝向水車,被強烈水柱沖倒退後,他被我母親拉回來,母親死命拉住他叫他不要,他才沒再往前繼續衝。事後他談這事,還面露羞澀很不好意思。我好奇極了,因為我弟弟個性向來溫馴,難以想像他衝向水柱的豪勇模樣。弟弟回答我,那時什麼都沒多想,一股氣往上衝,周遭人群一吶喊,情緒就上來了。

  這兩段往事的對話,我印象很深。我不是「搞群眾運動」的料,我很清楚。但我也非「被群眾運動搞」的人,因而每每置身群眾運動的場所,例如,昔日的黨外聚會、社會運動等,我頂多人在其中表達支持,或幕後獻策,絕少手腳畫一,追隨舞台上指揮者的口令行動。這種「近距離」的疏離感,或置身陣中的距離感,使我對群眾運動始終保持警惕,維持好奇。人,何以在集體運動中,失去自我,或忘卻自我呢?

  我讀過Eric Hoffer解析工運社運成員心態的名著《畸零人》,讀過Mancur  Olson的《集體行動的邏輯》,讀過黎世曼的《寂寞的群眾》,讀過卡爾?巴伯的《開放社會及其敵人》,讀過自由主義大師海耶克的《走向奴役之路》,讀過中國不少作家寫的文革十年記憶與反思,說真的,每一種社會科學的思維,都給了我寬闊的新視野;而每一本個人的慘痛經歷與深刻反省,都讓我對人之韌性,對集體與體制之冷酷,有非常戒慎恐懼的提醒。

  然而,到底人的意志,人的理性,如何讓位於集體、屈服於群體,以及受挫於民粹領袖的煽動語言呢?這問題,我有了一些答案,但也同時繼續困惑於這些答案的不足。

  這本《隱藏的邏輯》,依我淺薄之見,仍屬於想提供一個解釋人類瘋狂行徑,如何形成,如何運作的知識傳統,只是作者有意識的,要跟社會科學,跟歷史,跟個人記憶等等解釋,採取不一樣的新模式。

  作者運用物理學對「原子」聚合、行動的研究成果,大膽的對照人的集體行徑。這嘗試,當然不是空前絕後,也要冒著「唯科學論」的風險,可是他的的確確在廣泛評析了社會群眾理論、經濟之理性預設、歷史的結構論,等等的不足之後,告訴我們:人是有獨立自主的判斷,人是有在關鍵時刻說不的勇氣,人是有明辨是非的智慧,但即使這樣,也無法阻止歷史上不斷發生的集體迫害、集體屠殺、集體瘋狂的事實。這就非得從「每個人都理性、都冷靜」,然而一旦「一堆每個人聚集成群後」,會發生怎樣的「化學變化」,這變化又是否可找出「行動模式」,這層思索上去找答案。

  必須承認,作者的解釋方式,是很棒的頭腦體操。值得社會科學工作者,從事政治、社會等群眾式運動的人,去思索他的立意。一群人,何以會集體做出跟單獨之個人迥然相異的行為?個人,若難以預測,那何以一群人的行為,反倒容易預測其模式?人類的進化,究竟是個體的進步多些,還是「群體智慧」進步得更快?「市場」對人的理性假設,之所以屢次出錯,關鍵竟然在於「群體」的微妙互動與「組織」扮演的角色?人,實際宛如企鵝,常常是盲目跟從,遠多於個人理性判斷?人喜歡「劃分敵我」,是歷史的產物,而歷史則是個體與群體共同打造的形成歷程,也有「一定的模式」?

  這種種假設本來就有趣,而作者提出的種種論證,如行雲流水般,非常具可讀性。透過作者揭露的「隱藏的邏輯」,我確實多了幾分高度,來重新看待、認識「人之個體」與「人之群體」的關連性。不過,就像我閱讀過的多本相關名著總有偏向一樣,作者偏於「群體模式」的解釋,對解析集體行為很具說服力,然而對個體在群體中可能採取的自由意志反應,則不免稍嫌簡化,很容易讓人忽略歷史中不少個體的「獨排眾議」與「特異獨行」,曾改寫過歷史。但這仍然掩蓋不了本書的精彩價值,因為若從歷史的過程來看,諸如納粹、文革等群體施暴、集體瘋狂的行徑,畢竟還是發生了,不是嗎?顯然,這「群體之謎」,答案仍在「隱藏的邏輯」裡。



隱藏的邏輯: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點我購買※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李小姵n28197 的頭像
    李小姵n28197

    李小姵的迷你博客來

    李小姵n2819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