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有了好的學習方法,成功就不遠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 林文虎
●學習方法、學習策略才是王道,真的!
將來的歷史會記錄21世紀之初台灣學生的辛苦。在每天都有汗牛充棟的新知識產生的時代,大人還是沿用千百年來「句讀之學」的苦讀來「琢磨」孩子,台灣孩子自然很難學到處理龐雜知識的方法。從國小到高中,學校幾乎只教教材內容,而不教學習這些內容的方法:學生只學習課本上的知識,而不學建構這些知識的策略。
就算綜合各國之長的教改也橫遭扭曲。別有居心的大人刻意以「一綱之下猶有百目」來模糊「一綱」要「鬆綁學習」的本意,學生反而要背誦更多瑣碎、無用的枝節細目;偷懶的大人荒謬地拿「要讀很多本」錯解「多本」,學生得不到因「多本」,所以知識不一定於一尊,因為不定於一尊,所以創意和自主策略得以勃發的學習趣味,讀書這事更扭曲得苦不堪言!
今天,創意與變化成了唯一不變的社會主流價值,自主的學習策略與有效的學習方法就遠比學習內容和成績單重要得多了。但是亞洲地區,特別是華人與韓、日幾地,因升學競爭激烈,大人耽溺於成績單上的數字,加上大人鮮少方法與策略之學的成長背景,這諸般原因迫使大人就算理性上明白學習方法、學習策略重要,感情上還是鬆不得掐住學生的手。
一如本書作者提供自己成功的經驗,我分享在今時今地的台灣猶有的動人成功事例。對照書內文的論述,比對同樣成功的作法,盼望這些真實的經驗能讓21世紀的大人理性抬頭,勇敢地調整學習價值觀,勇敢地許給孩子一個有趣、有效的學習空間。
學習,真的不只是考試而已!
●說方法,給步驟—35法門,以晨讀為例
作者推崇晨讀,在台灣卻已屬稀有。好幾次,有機會參訪大陸的大學,在太陽尚未露臉的清晨,在校園的大樹下、亭台邊、走廊上常看得到人手一書的學生晨讀,這情景恍若三十年前的台灣校園。我說:「這麼早,今天的台灣學生,怕不少人還在被窩裡呢!」朋友笑著回答:「說不定有人還在電腦前掙扎,連昨天都還沒過完呢!」時代的進步的確帶來許多學習的利器,卻也同時帶來不少學習的干擾。在台灣日漸消失的「晨讀」正是得與失中的「大失」!不管中、西醫的醫理論證多麼推崇「把握早上的黃金30分鐘」這老掉牙的學習法,在「怎麼都爬不起來!」的早晨,孩子還是要將它打入冷宮的。
作者自信、層次井然地述說自身的晨讀經驗,提出「好好學習的一天是從睡眠開始」、「學習的第一步就是早睡」。他堅信「早早睡,睡到飽,能提高成績」、「最好是安心地睡到自然醒」,就算被迫得在還睡眼朦朧中,也要「就閉著眼睛把自己扔進廁所」,並且在「半夢半醒間梳洗完畢」。其實我相信只要實行過一段時日,早起真的沒太難!作者的說法和我從小就養成的「天一亮,就把自己丟下床」的生活習慣如出一轍呢!
作者在書中總共分享了「一日學習法」的14項祕密;快速提高成績的5項祕訣;高效學習的7個原則;快速擺脫低潮的6個方法;贏得考試的3大步驟等洋洋灑灑的學習法。幾乎每一則都和「把握早上的黃金30 分鐘」這學習法一樣,不只提出「怎麼學習最好?」的What,而且負責任地分享「如何才能做到?」的How。例如:預習能產生2倍的學習效能,但是預習並非提前學習,只是找一找將要學習的範圍與重點罷了;聽課時「往前坐,大聲回答」;上課作筆記,能用顏色標註的就不必畫記,能畫記的就不必做文字筆記,文字筆記最好只記在書本的空白處和便利貼上。作者認為書本乾乾淨淨和密密麻麻記滿筆記的兩種學生,都很難是最好的學習者,因為不認真聽講和沒空認真聽講的兩種人,下場通常相去不遠。
●方法對了,成功就不遠—一個快速崛起的班級
台東有一個起點能力普遍欠佳的國中七年級班級,老師想要快速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她一步步的策略經營:她教學生課前自創簡單圖示畫記,簡單但有組織地做筆記;她要求學生課後寫作業,而且堅持了好一段時間,直到養成習慣;她每堂課最後5 分鐘,一定以提問的方式,有系統地複習課堂所學;她不只每堂課都採用小組討論或小組學習,在越級參加的「科學主題研究系列課程」中也運用小組競賽的方式,激__勵學生每一回都早早去搶占前兩排的好座位;隨堂評量時,小組的同學在相互詰問、互相補充的互動中用心地大聲問與答。
不到一學期的時間,這個班級學生的成績驚人地突飛猛進!重要的是學生不只成績好,更養成極佳的學習態度:孩子不只會主動課前預習,還能相互協助的課後複習,更進一步自己積極地尋找學習機會和學習素材;學生自己組成好幾個隊伍,研究自定的主題,參加「科展」;他們自行規劃「街頭物理」的非正式課程;孩子認真地和常去聚會的咖啡店老闆洽談:「一日老闆」的創意體驗課程。我每一回再去台東,再看到這群孩子都驚覺:「他們又比上一回精進許多!」我內心早已當他們是真正的資優班—是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加入的資優班!這些在台東相對貧瘠的教育園地中實證成功的動人方法,這書裡也不期然的如實呈現。原來,或許錯誤的方法有千百樣,但正確的方法卻都極其相似。
方法對了,成功就不遠,至於最後的效能,要看有做到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