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問:大腦與學習
有所期待,便能堅持下去
同儕經驗的深遠影響
童年的經歷,大腦的痕跡
孩子愛打電玩怎麼辦?
不要為了一件衣服剝奪小孩的樂趣
大腦發展不宜任意催熟
是改良,還是仿冒?
睡眠足,學習效果好
用心,決定成敗的關鍵
激發創造力,發展「軟實力」
第二問:教養與教育
管愈多,反彈愈大
教學生有用的東西吧!
基因的不同影響
從生活中學應變
有好的表演場地,藝術教育才能提升
將心比心,消除霸凌
鼓勵的力量
點燃老師傳道的熱情
追求完美,讓孩子畏首畏尾
良師與良才
給孩子甜蜜的家
閱讀啟蒙,投其所好
打破溫室,讓孩子體驗人生
學生不乖,請送校長室
學習與不喜歡的人相處
用金錢當獎勵的危險
怎麼誇獎最有效?
提升美育才有競爭力
大學有名,是因為大師而不是大樓
第三問:品格與情緒
走出虛擬,活在互助世界
發揮善行的力量
錯誤的評量,霸凌的元凶
勇敢面對不公義的事情吧!
心安就快樂
品德的重要
「見義勇為」是壞事?
防範霸凌,先尊重孩子
職場應有的良知
普通常識的重要性
遊戲玩伴有助於情緒發展
有禮走天下
誠信是從商的唯一法則
第四問:自我的實踐
有體悟才有學習熱情
有心念書,何須求神
每個人都可以很偉大
選擇愈多愈不快樂?
藏藥方的苦衷
請相信你的直覺
我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一件事
挑戰自己,勇於嘗新
凡人該怎樣不凡?
請給孩子思考空間
別急著找孩子的興趣
給年輕人生命的理想
推薦序
直言裡的溫情
《親子天下》邀請我為即將出版的《請問洪蘭老師》寫推薦序的時候,我的第一個感覺是很傷心。因為早在三年多前,我與另一家出版社熟識的主編就「密謀」著要出一本書名叫「洪蘭老師我想問」的書。雖規劃了好幾回,卻踟躕著老師這麼忙,我的提問與她的回答到底要如何進行才會更完善;所以,這麼想做的事並沒有真正開始。
主編三年前退休後,我們見面或書信往返時,還是常談這件事。終於在今年七月和十一月,我兩次與洪蘭老師在馬來西亞演講之後,與主編又討論過一次,訂出兩人都同意的方向,準備要問老師並著手累積,而我電腦桌面最右邊的資料夾中,也開始建立提問要點。但在此時,《親子天下》卻更有行動力地已把書編好,並準備付梓了。
看完書稿後,我的難過很快地轉為愉快與安慰。畢竟,站在讀者的角度,誰來出版這樣的書、或誰來提問並不重要;把洪蘭老師對教育、對社會的關心化為可以收存的書本儘速傳遞出來,才是它的意義所在;這也是該主編與我本初的心願。
七月在馬來西亞與老師談過後的隔天早上,我又聆聽一場老師的演講,整整三個小時,知識與心情都得到豐沛的澆灌,當晚我在紀錄中寫下:
十七日中午十二點鐘整,在不得不有的時間控制之下,洪蘭老師結束了她此行在馬來西亞的最後一場演講。老師從台上順著中央階梯走下來,她跟我握手說謝謝與再見之後,快步地通過長走道往禮堂的盡頭而去。大約有一千名的聽眾全都起立,掌聲不斷地送老師離開去趕下午兩點的飛機,那掌聲之中有敬、有愛,還有大家的依依不捨。望著老師背影遠去的那一刻,我的眼淚止不住掉了下來。兩天的相處,洪蘭老師對於「教育責任」的負擔,我清清楚楚地在她永遠行色匆匆,卻又溫和穩定的交疊中看到、聽到、也深深感受到了。
我常常覺得,我們的社會擁有洪蘭老師是非常幸運的事。老師的才學與研究只是其中的一件寶物,她苦心積極地把自己貢獻給社會、設法要改變任何錯誤教育所產生的影響,才是我們真正的幸運。洪蘭老師對任何人都一樣的溫暖,這便使得她的心急絕不給人壓迫感,你只會覺得自己不要再浪費時間繞遠路,或膚淺地判斷行動的價值,而一定要貫徹價值、一定要真心誠意。
這本書的四大問「大腦與學習」、「教養與教育」、「品格與情緒」、「自我的實踐」中包含了五十四篇洪蘭老師的引導,有些文章架構在科學實驗的基礎,有些貼近生活所見,每一篇都很「洪蘭式」地靈活穿梭在容易理解的舉例與援古證今的解說中。其中有知識的傳遞,有觀念的扭正,也有實用的建議。至於令人擔心的教育問題與社會現象,老師也在某些篇章中用了幾句簡明的話來表達她的意見;那直言裡的溫情,提供給我們自省的勇氣。
我很高興洪蘭老師的想法與引導變成書本。書可以慢慢讀,不像演講總受時間限制,老師的主張也不會在言談之間被斷章取義。如果你細讀這五十四篇,無論從例子、觀念或社會現象進出討論,也無論輕鬆或嚴肅,你一定會發現,洪蘭老師是如何重視「本質與基礎」這件事,思想再散漫的人,也會在讀完文章後看到「固本」的思想;也就是說,我們要務實,要用決心來改善問題、改變命運。
這本書能提醒你不受困在「個人的經驗與煩腦」當中,如果你逐篇閱讀又靜心思索,它一定會幫助你用比較寬廣的方式來思考自己所面臨的教養問題,也會引發你付出對整個社會教育的關心。好的教育絕不可能是獨善其身的作為,或狹窄地只在乎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安全經過大學的窄門、順利謀得一職的問題;它是「要怎麼收穫就那麼栽」的耕耘考驗;不只考驗我們的辛勤、誠懇,更考驗我們的眼光。在書中的每一篇文章裡,你都可以找到這三種我們必須要慢慢累積的素養與力量。
蔡穎卿
(作者為作家)
內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