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讓大家看到客家 影像紀錄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工具,代替人類有限的視覺,在不同的時代見證社會各個階層的發展,從而引發人們對於過去的歷史文化有更深一層的探索與感動。
從前輩客籍攝影家鏡頭下的精采畫面,尤其是1930年代到1960、70年代間,鄉土紀實攝影極盛時期的作品,不僅讓我們得以窺見早期台灣客家的歷史足跡,體會客家文化的傳世價值與質樸精神,同時也提供研究臺灣攝影史發展脈絡的寶貴資源。
本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在其前身籌備處階段,即持續推動「20世紀(1975年之前)臺灣客籍攝影家調查暨數位典藏計畫」,並將其內容延伸為出版成果。首先推出「客庄生活影像故事」系列叢書,蒐錄了包括:鄧南光、李秀雲、劉安明、李增昌、張阿祥及硬頸攝影群等多位具代表性的客籍攝影家的數百幅影像作品。
這些泛黃而珍貴的「老照片」,透過多位優秀文史工作者的深度詮釋,與專業編輯團隊的企劃整編,無形中為昔時客庄生活影像,做了一次精采的圖文呈現。不僅提供了觀照客家的最佳視野,也足堪為最好看的文化資產。
欣見「客庄生活影像故事」問世,讓讀者既能瞭解攝影家的傳奇生平,又可感受攝影家對人、對土地,以及對生活的深情注目,進而尊敬他們堅持不懈的創作態度。
期許本叢書的出版,能夠全面展現客家豐富且多元的面貌,讓大家看到客家!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主任委員 黃玉振 謹誌
後記雜貨店的小旅行 2010年深秋,第一次尋找這家沒有招牌的雜貨店,竹東的朋友特別提醒我:「就在『曉江亭』對面」。果然,找到字跡斑駁的「曉江亭」,一旁的伯公廟,豎立著整排「伯公文化節」的紅色看板,似乎還聽得到熱鬧的氣息,對當地居民而言,虔誠地給伯公上香,卻是日日上演的平凡戲碼;腳下就是東寧橋,隆隆的車聲把河水的潺潺流動幾乎淹沒。除了門牌指引出正確的位置外,門口上方掛著公賣局菸酒零售商的牌子,門邊的綠郵筒,上頭寫著「收信時間17點01分」,郵筒的一側寫著「請用標準信封」和「請寫郵遞區號」,另一側同樣是提醒寄信人的標語,「就是這裡沒錯。」我心中暗想著。
推開半掩的門,迎面而來兩位親切的老人家,正是經營雜貨店超過半世紀的李增昌和柳九妹夫婦,屋裡的陳設還維持著古樸的樣貌,進門處擺著小矮桌和藤椅,就是「看店」的標準姿勢。四周都是刷著淺綠油漆的木製商品架,依舊精神抖擻地堆滿各式罐頭、零食、金香、米粉、衛生紙等等,老太太拿出冷藏櫃裡的養樂多和牛奶,加上幾包餅乾,塞給跟我一道去的孩子們。
雜貨店雖小,卻見到形形色色的人,每隔一段時間,總有人來買東西,「頭家,兩罐□□(啤酒)。」身材黝黑的工人,在大太陽下閃進店裡喘口氣;「兩斤卵,幾多錢?」上了年紀的老先生,騎著也有一把年紀的腳踏車,尖銳的煞車聲由遠而近,搖搖晃晃地走進屋內問;也有被孫子吵得不耐煩的阿婆,過來買幾包五顏六色的□□□□(跟彈珠一樣大小的糖果)。上門的大多是熟識的老客人,也有剛好路過,來打聲招呼的,簡單聊幾句,補上一段生活史。
如果說雜貨店是間「博物館」,一點兒也不為過,飯廳的牆上,掛滿了老先生放大的老相片,都是他的得意作品,黑與白,帶點泛黃的色調,照片會說話,很容易讓人跌進過去的老時光裡,讓人驚異於昔日竹東地區的樣貌。但這只是剛開始,訪問和田調期間,擔任最佳導覽和解說員的李增昌老先生,不但人名記得一清二楚,還翻出過去的工作證明、老照片、幼時的童蒙書,甚至連日本時代,教日本人如何聽懂客家話的《客語辭典》也讓我參考(辭典詳細記錄了當時的諺語、發音,有三大本,是老先生影印的,他還開玩笑說,是借我,不是送我,我已經感激不盡了,但是當他把書交給我的時候,又感性地說「永久借妳珍藏」,讓我驚訝地說不出話來)。看著這些珍藏已久的壓箱寶,彷彿跟著他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旅行般,真實地遊覽其中,即使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看似樸實的庶民生活,後頭個個都是精采人生,只能說大時代的轉變,牽動著每個人的命運,即使故事的發展迥異,卻又緊緊相連。
沒客人的時候,雜貨店儼然成了老先生的「電腦工作室」,上網、掃描、列印,占據了大部分的時間,他笑著說,「我覺得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還有好多好多想做的事!」相對於先生的忙碌,老太太除了準備飯菜之外,常常一派悠閒地坐上按摩椅,打開電視,看看股市、新聞,這段互相扶持的歲月,就在簡單的節奏裡日復一日。
騎著自行車看遍世界的日本專欄作家石田裕輔,給自己最大的挑戰其實不是體力和耐力,而是想試試,如果不到便利超商買水喝,他能夠看見什麼樣子的小雜貨店,遇到店裡哪些有趣的人?
而我記憶中的小雜貨店,一間在台北,一間在苗栗頭份流東里,前者伴我度過了十年的童年時光,就在青田街和金華街交界的「宜和商店」,被我們家暱稱為「小店」,說小,真的很小,老覺得東西堆到人在其中都無法轉身,每天還會出爐新鮮的波蘿麵包,一個兩塊錢,酥脆略焦的表皮,濃濃的香味至今還難忘不已。後者已經消失,最記得小時候過年返鄉,我拿著一塊錢去抽「雞胲仔」(氣球),五毛錢可以抽一次,結果兩次都中獎,我樂得在苗栗客運往頭份車站的公車上,拚命地吹個不停(聲音很大)。
小店、小人物、小故事……,隨著人的遷移起伏而不斷地流傳著,謝謝給我客家血緣的父親徐秀吉和母親曾銀妹,以及我們這個「大家庭」,孩子的爸黎振君,五個孩子光妹、光棣、光野、光然和光妞,還有許多在黎屋夥房生活的伯父伯母,每個人的形象都隱約化成書中人物,一一烙進我的客家生命書寫中,這本書也是我人生之旅的一小段,只要出發,就很難停下來了。
徐彩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