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浩斯告訴我們的事:圖解現代設計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包浩斯告訴我們的事:圖解現代設計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點我購買※

包浩斯告訴我們的事:圖解現代設計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點我購買※


◆完整解析包浩斯的發展和演化,認識現代設計不可不讀
◆大量精繪插圖圖解包浩斯的脈絡,最具啟發性的設計史
◆一次博覽現代設計和設計大師的故事,最清晰易讀的設計書
◆全面串聯關於設計的種種問題,了解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最佳之作

它--
是一所設計學校
是一項運動
本身就是一件嶄新、雄心勃勃的設計成品
是艾伯斯、密斯凡德羅、克利、康丁斯基、葛羅培、柯比意共同的主張

它--
告訴我們,現代設計究竟是什麼
告訴我們,好設計與壞設計的差別何在
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喜歡什麼
是自身時代和地點的產物,是設計保證的典型
是設計師和建築師的典範根源,也是他們反動的目標

它--站在現代設計的起點上,也環繞在我們周圍

它--是包浩斯

◎回到設計的原點!好設計究竟是什麼?

  今日,談論設計無法不提到包浩斯,因為包浩斯幾乎是現代設計的同義詞。該學派所標舉的簡潔實用原則、幾何美學,以及用設計改造社會的理念,曾經主導了1960年代之前的設計界。雖然在後現代主義繽紛多元的今天,包浩斯似乎顯得過於規矩和老派,但無論是支持它的人或反對它的人,都仍深深受到它的影響。

  作者出生於二次大戰剛結束時那個充滿希望的年代,親身經歷現代主義設計和建築的輝煌時代,對於現代主義那種勇往直前、改造社會的自信,充滿懷念,特別是在這個不再有典範、標準,凡事強調輕鬆、時尚、個人、消費的後現代時期。

  本書並非一面倒的懷舊之作,而是藉由包浩斯這個設計學派的理念和發展歷程,帶領我們回到設計的原點,重新思考所謂的「好設計」或「我們需要的設計」究竟是什麼。

◎你以為你認識包浩斯嗎?圖解你不知道的包浩斯!

  包浩斯的主張是什麼,它留給我們什麼?現代設計如何從新穎變成經典,現代如何不再「當代」?包浩斯倡議的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有什麼差別,新現代主義如何復興?誰是明日之星,新一代的設計將是何種樣貌?

  以實用功能、簡潔和社會性為主的現代主義,在走過頭的情況下變成了單調而獨斷,造成反對一切原則的後現代主義的興起,但設計真的不該有原則嗎?設計不應該符合功能性和經濟性嗎?如何結合現代主義的實用眼光與後現代主義的輕鬆愉快?

  設計如今是異想天開的添加,是設計師的風格。是形狀像反L的摩天大樓,是糖果色的電腦,是餐桌椅上的第五條腿。戳破包浩斯一些自命不凡的誇辭後,包浩斯理念還有生命嗎?

  本書以大量精緻的手繪插圖,呈現影響當代藝術、建築和設計大師理念的跨時代設計主義--包浩斯,其過往的歷史、今日的風貌及未來的可能演化,直率提出關於設計史、設計大師、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設計種種問題的解答。

作者簡介

威廉.史莫克(William Smock)

  美國著名設計師、插畫家,獲獎影片製作人,現居加州。

譯者簡介

吳莉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譯有《觀看的方式》、《我們在此相遇》、《霍布斯邦看二十一世紀》、《建築的法則》、《留住一切親愛的》等書。

名家讚譽

  「1919年,包浩斯(Bauhaus)結合手工技藝與工業技術,追求以『理性』為基礎的設計思維,開啟了『理論結合實務』的設計教育;確立以『人性本位』的設計哲學,強調『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並提出『團隊合作』作為設計的工作方式,也是最早提出『跨領域』的合作思維。本書回顧『包浩斯理念』,省思『現代設計』,指引設計『未來趨勢』,極力推薦。」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設計學院院長 林榮泰

  「我常常在想,有哪間學校只有開辦14年,隔一世紀後還能持續影響世界建築風格、空間機能與造型,期間流離輾轉3地,內容涵蓋藝術、工業設計、平面設計、室內設計、現代戲劇、現代美術等領域,培育出各界頂尖高手;反觀台灣教育還停留在討論是否走包浩斯教學路線,時間差距90年,魄力與執行力更是清淡如同稀飯。設計師也是,應該反求諸己,應該隨時隨地反醒思考設計價值建立所在。」

--水越設計總管 周育如

  「談論現代設計史,不可或缺地一定要論及德國包浩斯學派,從革命性的幾何風格、簡潔原則到學派的教育制度,在在都深刻地影響著現代主義之後的設計運動與設計教育。本書更是包浩斯設計風格,及其影響性的最佳論著。威廉.斯莫克以精練的文字輔以豐富的圖像,廣泛地討論包浩斯學派對現代設計的巨大影響,並期盼讀者可以提出反身性的思維,不但令本書在閱讀上更加淺顯易懂,更具跨時代意義。」

--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邱誌勇

  「台灣在設計學術的發展多數來自於西方興起的理念,而包浩斯理念的形成就其時代的背景與國情處境而言值得台灣省思;藝術創作除了滿足於個人理念與情感發抒之餘,藝術的應用能否回饋於生活的文明進而挹注產業的發展,端賴藝術家大愛慈悲與務實致用的仁者情懷。縱然百年前,我們無-共渡西方現代化運動之潮流,藉由《包浩斯理念:過去與現在》的出版,或許得以-發目前台灣在國家建設、環境治理、生活進化與產業發展的政策與人才培育措施,文明人該有的行動是什麼?」

--樹德科技大學 設計學院院長 翁英惠

  「很榮幸地受邀為此書寫序,未收到文稿前,以為這本書會著重在與建築與工業設計相關的理論,語句也會較偏向於學術探討;拜讀後發現,作者將包浩斯設計教育思想,透過實際範例作循序漸進的闡述。書中精美的素描表現與平實從容的文筆十分搭配,輕快明晰的將現代設計面紗如同千層派般一層層地揭開。包浩斯運動從1919年開始直到1933年被納粹停止,雖然僅有14年的時間,卻影響後來全球設計教育理念。包浩斯學院的教育理念,在於鼓勵學生發揮個人創意,根據學生專長適才而教,並藉由實際操作和使用機器,利用原料和不同的媒介創作,設計出可大量製作生產的產品,更貼近民眾生活。本書一開始就從包浩斯的教學群著手,他們的教學特色與理念,除了對整體設計教育理念的轉變佔有極重要的關鍵外,更影響後世諸多現代設計觀念之形成。……」

--輔仁大學 廣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游易霖

  「這是個影像過度喧嘩的迷幻時代,『包浩斯』喚醒我們潛意識中不安的靈魂。我堅信只有歷練過的人,才明白包浩斯理念中有掏不盡的寶,這所聘請當紅藝術家及設計師為主流的包浩斯設計學校,以穿梭模糊空間的力道開了學生們面對市場的天眼,對照於台灣設計教育仍以學術掛帥的迷思,以及新一代們在職場中不堪一擊的危機,這本包浩斯是一把兩面刃,一刀修護資深設計師們受制於速成要求下的受損腦細胞,另一刀則切除設計新兵們自以為是的過度影像垃圾!在年輕時,這本包浩斯原文書是我們武裝自己的護身符,現在有了圖文並茂中文版,才真正領略它的神奇力量!」

--頑石文創開發顧問創意總監 程湘如

  「包浩斯建立了人類歷史發展上,一個重要的里程。包浩斯教育中,透過理論的結合與實務實踐,讓設計發展在一群對於未來世界,充滿熱忱與使命的前輩中,奠定了重要的開端。本書作者透過簡單易懂的方式,呈現包浩斯過去所建立的設計影響力;更透過作者貼身的設計經驗,從各個生活層面來探討包浩斯帶來的『現在』。

  設計的發展永遠有其發展的根源,這是重要知識的來源,而設計的發展永遠有其突破的開創,這造就了設計的創意與創新能量。這也是本書作者不斷的從各種觀點來看包浩斯--這個設計發展史上,永遠是最具有影響的力量。」

--崑山科技大學創意媒體學院院長 黃雅玲

  「當代設計已遠離冰冷的現代設計,而朝向文化符碼、科技符碼來說故事的敘事設計洪流裡。在這個時期強調包浩斯理念顯然是個艱鉅的工作。但威廉.斯莫克的這本『包浩斯理念︰過去與現代』卻辦到了。作者以嘲諷的口吻,藉由包浩斯這個招牌,重新仔細的辨認現代設計的各種理念,並為包浩斯理念中的『錯誤堅持』或『錯誤應用』找到許多代罪羔羊,如此一來,我們似乎又可以熱烈而安心的擁抱現代設計。我並不欣賞書中對蓋瑞或貝聿銘的嘲諷,但是卻很佩服作者能抽絲剝繭的將有用的設計理念『原意』與現代設計『口號』做出嚴密的區隔。我們或許可以從這抽絲剝繭吸取現代設計運動的精華,所以,樂於推薦本書。」

--建築師.雲科大副教授 楊裕富

  「包浩斯建築學校(Bauhaus,1919-1933)建校設址所在的德國威瑪(Weimar),雖然僅是人口數萬的蕞爾小城,但在西方歷史文化進程的躍進上,卻扮演著無可取代的關鍵性角色。近五世紀前,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威瑪衛星小鎮完成了聖經德譯,進而觸發了改寫世界史的宗教改革。自此而往,諸多經典人物如歌德、席勒、巴哈、貝多芬、李斯特、華格納、尼采、海德格……等人,其劃時代的曠世鉅作,莫自興發、醞釀、製作、發表於此。……」

--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 謝佩霓

  「『Bau』泛指建築,並含有「建造、創造」之意,『Haus』泛指房屋但亦可解釋為『家』,但其實Bauhaus更應該被看為格羅庇烏斯在戰敗德國之後,在威瑪共和的理想下,所欲為揭開『創造』重新打造一所『創造之家Bauhaus』。包浩斯的成立充滿了烏托邦社會主義的理想色彩,追求一種人性化和友好的合作精神,除提供自由創作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透過親自動手,來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這種包含研討與實習的教學方式,成為現代美術教育的先驅之外,更成為後世設計與創作者攫取無窮盡的知識能量與想像力泉源。本書以簡易洗鍊的文筆與插畫,傳神介紹了包浩斯教師們的重要理念主張,並清楚詮釋對近代思想傳遞的橋樑。」

--亞洲大學創意設計學院視覺傳達系 副教授兼主任 顏名宏

目錄

導言

再版導言

第一部 包浩斯主張什麼?

包浩斯是什麼?
包浩斯留給我們什麼現代設計?
包浩斯之前?
現代設計如何改變世界?
現代藝術對包浩斯的影響?
什麼時候開始,現代設計看起來不再新穎?
誰取而代之?
誰是明日之星?

第二部 包浩斯正確嗎?

視覺語言
玻璃
功能主義
少即是多
以機器為模型
量產住宅
流線型
人體工學
社會工程
都市計畫
國民車
創意崇拜

第三部 包浩斯理念還有生命嗎?

隱喻復活
向過往學習
別讓工程師專美於前
解決問題並非唯一的設計策略
別放棄設計的夢想

附說明的參考書目

推薦序一 /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

極簡.大用.包浩斯

撰文:謝佩霓

  包浩斯建築學校(Bauhaus 1919~1933)建校設址所在的德國威瑪(Weimar),雖然僅是人口數萬的蕞爾小城,但在西方歷史文化進程的躍進上,卻扮演著無可取代的關鍵性角色。近五世紀前,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威瑪衛星小鎮完成了聖經德譯,進而觸發了改寫世界史的宗教改革。自此而往,諸多經典人物如歌德、席勒、巴哈、貝多芬、李斯特、華格納、尼采、海德格…等人,其劃時代的曠世鉅作,莫自興發、醞釀、製作、發表於此。

  包浩斯成立伊始,著實發願以超領域團隊和諧的創造性行為,實踐高舉社會主義大蠹的理想國,於是致力平衡理性與感性、突顯手感與心感、揉合工藝與美術、理論與實務雙修、兼顧地方性與世界觀。儘管礙於大時局板盪的高壓衝擊,已成氣候的包浩斯學校幾經遷校至德紹(Dessau)、柏林(Berlin)甚而最後因政治不夠正確而被迫關閉,但隨著核心人物顛沛流離至新大陸,藉由一本初衷與默契已成,反倒形成力量的延伸,在成為世界新領導美國發光發熱,進行了最徹底的擴展,其影響所及隨著資本主義所趨而無遠弗屆。

  包浩斯的遺緒(legacy)繁衍延續至今,餘音繚繞依然不絕如縷,時人與現世均受其廣袤樹冠庇蔭,卻往往茫然一無所悉。活在設計無所不在的當下社會,被寵壞了的我們,早已無法想像無法想像家居空間中沒有整體格局規劃,沒有一體成形、配備成套的廚房、浴室、寢室、餐廳、起居室,甚至缺乏價廉物美的系統家具與自己動手的DIY;電腦無字型(fonts)、色彩可供選擇…等等的世界。

  若以傳世之作的普及性和永續性言之,包浩斯可謂空前絕後。誠願藉由本書作者的提點,能讓此間讀者在發現包浩斯「極簡、大用」精神如何發人深省,包浩斯成員如何懷抱堅定的意志與理想,堅持態度與高度、美感與質感,並將之轉化為何等具體作為與作品,以及何以如此深得人心、深入民間、普及大眾。在潛移、默化、挪用、再現的多維繁衍中,包浩斯早已雅俗共賞、不可或缺,奐化落實為當代生活觀、行為模式(patterns)、創作典型。

  九十年前包浩斯開始的一場前衛革命,如今枝葉繁茂,在全球遍地開花,果實累累而依舊生生不息。我們皆活在其中,而這也是高雄市立美術館為何以包浩斯特展向其致敬之因。

推薦序二

  很榮幸地受邀為此書寫序,未收到文稿前,以為這本書會著重在與建築與工業設計相關的理論,語句也會較偏向於學術探討;拜讀後發現,作者將包浩斯設計教育思想,透過實際範例作循序漸進的闡述。書中精美的素描表現與平實從容的文筆十分搭配,輕快明晰的將現代設計面紗如同千層派般一層層地揭開。包浩斯運動從1919年開始直到1933年被納粹停止,雖然僅有14年的時間,卻影響後來全球設計教育理念。包浩斯學院的教育理念,在於鼓勵學生發揮個人創意,根據學生專長適才而教,並藉由實際操作和使用機器,利用原料和不同的媒介創作,設計出可大量製作生產的產品,更貼近民眾生活。本書一開始就從包浩斯的教學群著手,他們的教學特色與理念,除了對整體設計教育理念的轉變佔有極重要的關鍵外,更影響後世諸多現代設計觀念之形成。

  包浩斯教育中的彈性思考空間,為現代設計教育理念,開啟了另一扇窗。包浩斯致力於藝術與技術的統一,強調以造型藝術為目的之現代設計,應隨著不同時期改變;而其設計教育觀念也轉向於貼近社會服務與生活機能的實用主義,認為設計是應該為了增進人類生活品質為主要目標,而非只是為了設計而設計。

  此外,包浩斯理念中以「理性」為設計基礎的思維,強調創造的法則和客觀制度的設計思想,讓現代設計相關學者了解到如何以正確的設計態度,運用具批判的精神來處理當代之視覺傳達、綠色環境、創意產業…等相關議題;明白以人性、計劃性與承續性…等思維角度來發展出客觀世界的設計,對現代的設計教育,訓練專業設計人才的心智、思維理念影響深遠。

  藝術的價值,是人類追求美感創造的精神食糧,它使生活更豐富化,精緻化。科技的價值則在發展改善人類生活水準,使生活越來越舒適便利。設計的價值則為結合藝術與科技,積極追求機能目標與審美效果,以滿足並適合人類需求的創造行為。威廉.史莫克以學者的遠見,設計家的敏銳,引領我們進入現代設計的世界。相信讀者在看完此書後,除了對包浩斯的設計理念有深刻的瞭解外,也會對現代設計有耳目一新的不同感受且獲益良多。

輔仁大學 廣告傳播學系 游易霖

內文1

導言

好設計與壞設計有何差別?
建築師和工業設計師又是從哪裡汲取想法和典範?
這些問題在1960年時會比較容易回答。那時設計仍然是個神奇的字眼,而打著包浩斯之名的現代運動(modern movement),正在重新形塑這個世界。對建築師和設計師而言,這挑戰看不出任何衰頹徵兆。現代主義為他們提供了清晰、實用的設計原則。

但到了今天,很少人會聲稱想當個現代主義者,尤其是那些在學生時代熱心投入現代主義理想的建築師和設計師。後現代設計反對原則。它談的是慾望、曖昧和偶然。這是個「資訊世紀」,而非「大社會」(Great Society)的時代。

包浩斯誕生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德國,是它自身時代和地點的產物。然而,它的內部衝突早已被遺忘,蛻變成為設計保證的典範。現代設計的種種想法大多早於包浩斯,如無襯線字體、骨架般的家具、平屋頂(flat roof)等,但包浩斯以一種令人矚目的方式概括總結它們。包浩斯支持為公共利益做設計,支持經濟、簡約、實用。它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喜歡什麼。

世界各地的設計師和建築師都受到包浩斯典範的啟發,然後提出反動。在每一個階段,包浩斯對於人類本質、社會責任和品味的想法,都不斷刺激著設計師和建築師。

現代設計的目標是創造有意義的秩序,使物質環境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渴望。這種想法永遠不會過時。對富勒(Buckminster Fuller),誰能不感到一種私下仰慕之情?諾曼(Donald Norman)和巴巴納克(Victor Papanek)堅持他們的設計品牌可以為日常生活帶來革命性的改變,他們的訓斥永遠找得到共鳴者。而提出新都市主義(New Urbanism)配方,許諾將細分土地改造成幸福家園的杜安伊(Andrés Duany),處處被奉為彌賽亞。道德說教也許不太時髦,但有什麼快樂比得上知道什麼是最好的東西呢。

反對設計道德主義並以之為戒的庫哈斯(Rem Koolhaas),致力研究購物模式,設計昂貴的百貨公司。他歌頌源源不絕的想像力創造出曼哈頓的奇蹟。的確,沒有任何理性的設計師能憑空夢想出紐約。但紐約不是我的夢想城市。我居住的加州柏克萊也不是。我總覺得有地方需要改善。紐約有許多最棒的東西,如公園、地鐵和博物館,都來自冷靜嚴肅的設計遠見。

在二次大戰結束後的那個繁榮時期,受到包浩斯啟發的現代主義者投身於物質和社會的建設工程。但公共住宅、大眾運輸及都市更新,並未一舉清除大都市的種種問題。我們生活在一個犬儒的時代,這個時代的納稅人拒絕為公共建設付費,當消費者成了國王,購物中心是他的圖書館時,教堂和玩具模型中心自然合而為一。如今,什麼才是設計師的使命呢?

蓋瑞(Frank Gehry)、史塔克(Philippe Starck)和索薩斯(Ettore Sottsass)在1970年代給了我們一個答案:設計將以個人為中心並以特色取勝。這答案或許浮誇,或許淺薄,但應該不會像現代主義那麼無聊。
不過有機會賣弄這點的執業設計師,實在很有限。大多數設計師都必須在原創與好賣之間,找到一個中間點。這種夢想與現實的落差不是什麼新鮮事。設計永遠是在創意奇想與市場需求之間的一連串進進退退。包浩斯那些高瞻遠矚的前輩們,欣然接受經濟上的種種限制,希望藉此擴大設計師的角色。他們以平易、合理的概念,擊敗刪除預算者的砍殺衝動。

我出生在二次大戰後那個充滿希望的年代。我學到的是,設計是為了改善日常生活。我的故鄉把一棟黑暗老舊的哥德式高中,改換成有大窗戶和七彩塑膠椅的新學校。我學到藝術很難懂,並從那時開始就一直試圖了解柏格曼(Ingmar Bergman)、喬哀思(James Joyce)和帕洛克(Jackson Pollock)。現代主義者相信,科學和技術的進步打破了歷史的常軌:20世紀是個徹頭徹尾的新時代,不需要從過去學習什麼。現代主義者把目光鎖定在未來的無限許諾上。現在空氣中不再有這種自信滿滿的氣息,而我懷念那種氣息。

包浩斯告訴我們的事:圖解現代設計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點我購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小姵n2819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