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田正治 小傳記:從日常場景創造超現實影像的攝影大師※點我購買※
植田正治 小傳記:從日常場景創造超現實影像的攝影大師※點我購買※
.自謙為「業餘攝影愛好者」的植田正治,是被公認為與荒木經惟、森山大道同等級的攝影大師,同時也是第一位獲頌法國文化藝術騎士勳章的攝影師 .本書收錄170件由植田正治特別挑選的重要經典作品,並以隨筆形式,描述他拍攝的過程與想法,清楚詮釋所謂「植田調」的風格和概念
.全書內頁使用芬蘭進口環保雪銅紙,以等同600線高階水晶網點印刷(一般彩色書為175 ~ 200線),完美呈現「植田調」
「始於人物攝影,終於人物攝影。」
「我到處宣揚,自己只是一介業餘攝影愛好者。既然我自己都這麼認為,當然絕對不是謊言,雖然有時候會擔心別人以為我在惺惺作態,但我總是告訴自己,我以此為傲,要抬頭挺胸地說,我是業餘攝影愛好者。」
《植田正治 小傳記》是植田正治於一九七四年至一九八五年十二年間,在日本專業攝影雜誌《每日攝影》上的連載集結。內容收錄了植田正治攝影生涯中具有特別意義且重要的作品系列。他為這個專欄命名為「小傳記」,其蘊含了雙重的意念:一是他個人的(攝影)自傳,二則是他期待透過攝影鏡頭,記錄了與被攝者之間的交流,以及作為他們活在當下的見證。
植田正治作品的獨特之處在於,他不若許多攝影師環遊世界,尋找新鮮驚奇的人事物,而是多以家鄉、身旁的家人朋友作為攝影主題,他喜於在熟悉的人事物中挖掘其獨特的角度和觀點。
此外,除了攝影作品之外,本書還難得收錄了由植田正治親自撰寫的多篇攝影隨筆,透過他淺顯易懂、自然真實的文字,讓讀者對「植田調」以及這位謙遜的攝影大師的攝影風格和想法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作者簡介
植田正治
一九一三年出生於鳥取縣西伯郡境町(現為境港市),中學時代開始熱愛攝影。一九三二年,前往東京進入東方攝影學校學習,畢業後返鄉,十九歲開了一家照相館。之後,精力旺盛地發表作品,尤其擅長以山陰的天空、地平線和沙丘等為背景,讓被攝物像擺設品般配置,這種表現風格的照片被稱為「植田調」,在世界上獲得高度評價。
植田正治獲獎無數。一九五四年獲得第二屆二科獎,一九七八年,獲文化廳創設十週年紀念功勞者表彰。一九八九年,獲得日本攝影協會功勞獎。自一九五八年在紐約近代美術館舉辦展覽後,多次在海外展覽。一九九五年,植田正治寫真美術館在鳥取縣西伯郡岸本町(現伯耆町) 開館。一九九六年,獲得法國藝術文化勳章騎士勳章。二○○○年七月四日以八十七歲高齡過世之前,始終未離開故鄉,貫徹「業餘攝影愛好者精神」。近年,舉辦了巡迴歐洲的回顧展,相關刊物也出版問世,植田正治再度引起關注。作品集有《植田正治的世界》、《植田正治寫真集 吹來的風》和《我的相冊》等。
目錄
小傳記1
小傳記2 鳥取縣民在美協會名冊
◎影談筆談 小聲說 我的業餘之路
小傳記3
小傳記4
◎影談筆談 腳底心長了凍瘡
小傳記5 開墾團「香取」.伯耆大山
◎影談筆談 在開墾農村舉辦親睦攝影展
小傳記 用照片訴說童話的世界
小傳記6 詳和的早晨
◎和秋山庄太郎先生的對談
小傳記7 半個世紀的霉斑.一九三○年 ~ 三三年
小傳記8 軌跡一九三四 ~ 四○年
小傳記9
◎影談筆談 縣展是愉快的嘉年華會
小傳記10 晴天
小傳記11 偽景
◎投向起點的視線 / 真正的攝影家和「年輕」
小傳記12 住院
◎投向起點的視線 / 各自的「關係」
序
我從一九七四年到一九八五年的十二年期間,在《每日攝影》雜誌上分十三次發表了「小傳記」的系列作品。每一次如同文章片斷般的作品集,都是透過剛買的哈蘇(Hasselblad)相機的鏡頭和不同人物進行交流,同時,也記錄了到我住院為止的日常生活,其中更包含了藉由偶然機會發現的戰前玻璃乾板(Photographic plate)底片這個契機,回顧了自己的攝影人生軌跡。 法國攝影評論家嘉伯里埃.波雷(Gabriel Bauret)看了「小傳記」所有的連載後指出:「這次編輯企畫的意義,絕非僅止於重新檢討過去的相片,或是發表新作,抑或藉由歸納注釋的語言,更明確地區分、定義自己的方法,連載本身就展現出作品的風貌,同時也呈現出攝影者隱藏在作品背後,又結合在作品內部的人生。」(摘自《攝影論.斷章》)
本書把包括各種要素在內的「小傳記」作品群,以和當初連載相近的方式呈現在各位面前,還從當時寫的教材中,挑選出和植田的「攝影」態度,以及和本系列相關的內容一併刊載。如果各位讀者能夠從成為植田「自傳」的本系列中,發現充滿溫情和幽默的攝影魅力,將是本人最大的榮幸。
內文1投向起點的視線/各自的「關係」
我從一九七四年到一九八五年的十二年期間,在《每日攝影》雜誌上分十三次發表了「小傳記」的系列作品。每一次如同文章片斷般的作品集,都是透過剛買的哈蘇(Hasselblad)相機的鏡頭和不同人物進行交流,同時,也記錄了到我住院為止的日常生活,其中更包含了藉由偶然機會發現的戰前玻璃乾板(Photographic plate)負片這個契機,回顧了自己的攝影人生軌跡。
法國攝影評論家嘉伯里埃.波雷(Gabriel Bauret)看了「小傳記」所有的連載後指出:「這次編輯企畫的意義,絕非僅止於重新檢討過去的相片,或是發表新作,抑或藉由歸納注釋的語言,更明確地區分、定義自己的方法,連載本身就展現出作品的風貌,同時也呈現出攝影者隱藏在作品背後,又結合在作品內部的人生。」(摘自《攝影論.斷章》)
本書把包括各種要素在內的「小傳記」作品群,以和當初連載相近的方式呈現在各位面前,還從當時寫的教材中,挑選出和植田的「攝影」態度,以及和本系列相關的內容一併刊載。如果各位讀者能夠從成為植田「自傳」的本系列中,發現充滿溫情和幽默的攝影魅力,將是本人最大的容幸。
◎影談筆談 小聲說我的業餘之路
十二月某日。
K校的課堂。本年度初次見面的各位學生。
按照慣例,我最先聲明自己是業餘攝影愛好者。
雖然我身為講師,卻只是住在外地的外行人,和各位的立場完全一樣。
持續了五十年的興趣並不代表就是出色的攝影家,所以,不如我們一起來探討攝影。
我到處宣揚,自己只是一介業餘攝影愛好者。既然我自己都這麼認為,當然絕對不是謊言,雖然有時候會擔心別人以為我在惺惺作態,但我總是告訴自己,我以此為傲,要抬頭挺胸地說,我是業餘攝影愛好者。
說老實話,有時候也會不免擔心別人用責難的眼神看我,覺得「搞了半天,那傢伙原來只是業餘的」,所以,我想趁這個機會解釋清楚。
接下來,我又要一如往常地稍微偏離主題一下,聊一些不怎麼有趣的往事,請大家耐著性子聽一下。
以前,在攝影遠遠沒有像現在這麼盛行的時代,鎮上仍然有好幾個人熱衷於攝影。這些人被稱為攝影愛好者,有時候,也會像現在一樣舉行例會。
擔任老師的是鎮上唯一一家照相館的經營者,也就是攝影師。在那個年代,通常只指導一些技術問題或是構圖的問題。在評價作品時,就把照片放在A4大小的大型鋸齒狀修邊機標尺上,告訴大家說,上面最好裁掉一寸五分,右側裁掉三寸,這樣的構圖比較穩定。現在回想起來,會覺得太誇張了,但在那個年代,大家都是這麼教的。
用當時的話來說,我們這些業餘攝影愛好者就是喜歡拍照的人,有「○○攝影俱樂部」之類的團體,有點像是現在的「○○集團」之類的。
在那個年代,只有剛才提到的照相館老闆可以稱為職業攝影師,除此以外,沒有人可以靠拍照賺錢。
職業攝影師無論在以前或是現在都顯得與眾不同。他們通常都在鼻子下蓄起小鬍子,每天穿著印有家紋的和服褲裙,握著橡皮球快門,一副很了不起的樣子。在我們這些流著鼻涕的小鬼眼中,他們簡直就是鎮上的大人物,看到他們時,眼神中也忍不住流露出一種近似敬畏的感情。在那個時代,照相技術決定了一切,技術只靠口耳相傳,似乎是一種秘技。因此,攝影師受到尊敬,是鎮上的名人。
如今,東京一帶有很多職業攝影師。業餘攝影愛好者則以地方為主,有以紀念攝影為主的,也有模特兒攝影組,人數也相當驚人。
職業攝影師和業餘攝影愛好者的不同之處,當然就在於有沒有靠攝影維生。能夠靠拍攝的照片賺錢的人,包括人像攝影家在內,都是職業攝影師。
業餘攝影愛好者則不以賺錢為目的,是基於自己的興趣愛好攝影,以前和現在的攝影愛好者都差不多。比較惺惺作態一點,用比較西洋化的說法,就是嚴肅攝影家(serious photographer)。
植田正治 小傳記:從日常場景創造超現實影像的攝影大師※點我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