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trottr
李小姵的迷你博客來
果‧真新鮮營養早餐各式生菜沙拉+西瓜汁或巧克力牛奶特價優惠中。訂購專線0985999964。滿400元外送區域:萬華、大同、中正、中山、松山、信義、板橋、三重、中永和。健康減重、調整體質、增強體力、均衡營養;在家工作、學生兼職、家庭主婦、青年創業、中年轉行,請撥0970710520找李小姵。
精品咖啡學(下)杯測、風味輪、金杯準則,咖啡老饕的入門天書
Apr 29th 2012, 13:33

精品咖啡學(下)杯測、風味輪、金杯準則,咖啡老饕的入門天書精品咖啡學(下)杯測、風味輪、金杯準則,咖啡老饕的入門天書※點我購買※

精品咖啡學(下)杯測、風味輪、金杯準則,咖啡老饕的入門天書※點我購買※
本書特色
◎一定要學的咖啡賞味法  .老饕必懂咖啡風味輪
  .用科學煮出好咖啡的金杯準則
  .杯測 手沖、賽風 在家玩咖啡的終極指南
  你知道如何品味一杯好咖啡嗎?
  望、聞、問、切不稀奇,通過執照考試才厲害!
  你知道泡咖啡不再是一門手工技藝,更是一門嚴謹科學嗎?
  不只是粉量和水量,更是濃度和萃出率的精密競賽,
  一本讓你重新學習品味和沖泡咖啡的必備教科書,
  也是送給咖啡愛好者,在家輕鬆泡煮出完美咖啡教戰手冊。
.你不能不知道的咖啡賞味法!  除了用鼻子聞、用嘴巴喝,你享受過閉口回氣的甜美餘韻嗎?
.你不能不知道的咖啡風味輪!  你知道咖啡除了酸、甜、苦味,還有鹹味。不只有烘焙過的焦香,還有花香、果香、奶油香、木香……,迷人的千香百味盡在其中。
.你不能不知道的金杯準則!  一杯好咖啡要怎麼定義,除了咖啡豆本身,咖啡豆的烘焙度、份量,沖泡水量、水溫無一不是重點,現在透過科學化的精準實證,要複製出完美咖啡,再輕而易舉不過了。
.你不能不知道的咖啡沖泡秘技!  跟上第三波的潮流,在家來一杯手沖、賽風的單品黑咖啡吧!不用瞎子摸象、浪費咖啡粉,泡出一杯好咖啡,就是這麼簡單。
  歷時3年,筆耕40萬字,台灣咖啡界老頑童韓懷宗窮盡畢身所學,最新的國際咖啡流行趨勢,最完整的咖啡品種、產地介紹、名豆剖析、杯測教戰、沖煮實務,盡在此書!
作者簡介
韓懷宗
  東吳大學英文系畢業,民國七十五年進入聯合報系擔任《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中文版編輯,並轉任聯合報國際新聞中心編譯,直至民國九十二年退休。民國八十七年兼任西雅圖極品咖啡產品副總至九十一年止,協助產品開發並編寫教育月刊《Coffee Times》。 
 
  任職《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期間,因與美方編輯部時差問題,養成熬夜喝咖啡提神的習慣。起初喝即溶咖啡,但喝來乏香苦口,於是自力救濟,自己烘咖啡豆,犒賞味蕾,不自覺玩起咖啡,並大量蒐集國際咖啡資訊,研究咖啡烘焙與沖泡,至今已屆三十年,堪稱台灣咖啡界的老頑童,目前擔任碧利咖啡實業顧問及相關咖啡教學工作。
  著有《咖啡學:祕史、精品豆與烘焙入門》,並有譯作《Starbucks:咖啡王國傳奇 》、《咖啡萬歲:小咖啡如何改變大世界》。
目錄

Chapter 1 從喝一杯咖啡開始:盡享千香萬味 ■口腔味覺:鑑賞咖啡的四種液化滋味
  ──「滋味」=液化物=酸、甜、苦、鹹
  .味蕾多寡攸關味覺靈敏度
  .咖啡的四味
 ■鼻腔雙向嗅覺:鑑賞萬千香氣
  ──「香氣」= 揮發性芳香物=乾香(Fragrance)+濕香(Aroma)
 ■鼻前嗅覺,辨識力強  
──乾香與濕香
 ■後嗅覺,興奮度高  
──口腔精油氣化香
  .閉口體驗鼻後嗅覺
 ■口感:入口的滑順感與澀感
  ──「口感」= 滑順感(油質、纖維質)+澀感(多酚類)
  .咖啡的脊椎:Body
  .魔鬼的尾巴:澀感
  .澀感是品質警訊
 ■如何鑑賞咖啡的整體風味
  .忽遠忽近賞香氣
  .四味互動賞滋味
  .舌齶並用賞口感
  .閉口回氣賞甜香
  .咀嚼回氣賞餘韻
  .一口黑咖啡、一口冰牛奶
Chapter 2 認識咖啡的魔鬼風味:瑕疵豆與缺陷味 ■瑕疵豆知多少
  .全球年產一百多萬噸瑕疵豆
  .瑕疵豆轉攻低價配方豆
  .瑕疵豆的氣味與成分
 ■異色豆大觀
  .陳年豆
  .枯黃豆
  .黑色豆
  .蟲蛀豆
  .狐狸豆
  .斑點豆
  .臭豆
  .發黴豆
 ■綠色陷阱:藥水味、里約味與未熟豆
  .有機酸變質的藥水味
  .黴菌感染的里約味
  .營養不夠的未熟豆「奎克」
  .未熟豆易有青澀感
  .瑕疵總匯,苦嗆難入口
Chapter3 杯測概論:為咖啡評分 ■咖啡新美學
  .杯測師身價凌駕品酒師
 ■杯測前置作業
  .標準化烘焙
  .標準化萃取
  .標準化評鑑
 ■解析杯測評分表
  .水平與垂直標記
  .給分單位0.25分為基準
  .評分項目1.乾香 / 濕香(Fragrance/Aroma)
  .評分項目2.味譜(Flavor)
  .評分項目3.餘韻(Aftertaste)
  .評分項目4.乾淨度(Clean Cup)
  .評分項目5.甜味(Sweetness)
  .評分項目6.酸味(Acidity)
  .評分項目7.厚實感(Body)
  .評分項目8.一致性(Uniformity)
  .評分項目9.平衡感(Balance)
  .評分項目10.總評(Overall)
  .總分(Total Score)
  .缺點如何扣分
  .最後得分(Final Score)
 ■杯測步驟:從高溫測到室溫
  .1.評鑑乾香與濕香
  .2.評鑑味譜、餘韻、酸味、厚實感與平衡度
  .3.評鑑甜味:一致性、乾淨度與總評
  .4.合計總分
  .5.缺點扣分
  .6.最後得分
  .SCAA 與 CoE評分表的異同
 ■如何應用杯測玩咖啡
  .居家簡易杯測
Chapter 4 咖啡風味輪新解:氣味譜 ■踏入咖啡的風味摩天輪
  .烘焙度決定味譜走向
  ──扇形香氣譜解析
 ■A.淺焙凸顯酵素作用(Enzymatic)
  .花味珍稀,橘味精彩
  .蔥蒜嚇人,蔗香迷人
  ──扇形香氣譜解析
 ■B.中焙凸顯焦糖化與梅納反應(Maillard Reaction)
  .「(口夫)喃」打造焦糖甜香
  .「梅納反應」勝過「焦糖化」
  ──扇形香氣譜解析
 ■C.深焙凸顯乾餾作用(Dry Distillation)
  .褒貶不一的松杉香氣
  .纖維素是萬香之源
  .「硫醇」乃深焙濃香功臣
  .硫醇身世揭密
  .深焙切忌走火入魔
 ■扇形滋味譜解析
  .滋味成分占比揭密
  ──淺中焙滋味譜
 ■酸味譜:尖酸與柔酸
  .脂肪族酸助長咖啡酸味
  .酸過頭的發酵味
  .反覆加熱的雜酸
  ──淺中焙滋味譜
 ■苦味譜:順口與礙口
  .綠原酸增加苦味與澀感
  .咖啡因帶微苦
  .胡蘆巴鹼意外的甘苦味
  ──淺中焙滋味譜
 ■甜味譜:酸甜與清甜
  .酸甜互補增甜
  .鹹甜互揚增甜
  ──淺中焙滋味譜
 ■鹹味譜:微鹹亦不討好
  .欠缺有機物易鹹
.深焙增鹹
 ■重焙味譜,唯技術是問
  ──重焙優劣味譜
 ■酚類是重焙的苦源
  .造就優質重焙:抑制酚類二級降解物
  .抑制焦糖碳化程度
  .破解過度簡化的烘焙神話
  .淺焙如葡萄酒,重焙如威士忌
  .淺中焙盛行,重焙退燒
  .香味組協助嗅覺與味覺訓練
Chapter 5 咖啡風味輪新解:滋味譜 ■滋味成分占比揭密
  ──淺中焙滋味譜
 ■酸味譜:尖酸與柔酸
  .脂肪族酸助長咖啡酸味
  .酸過頭的發酵味
  .反覆加熱的雜酸
  ──淺中焙滋味譜
.苦味譜:順口與礙口
  .綠原酸增加苦味與澀感
  .咖啡因帶微苦
  .胡蘆巴鹼意外的甘苦味
  ──淺中焙滋味譜
 ■甜味譜:酸甜與清甜
  .酸甜互補增甜
  .鹹甜互揚增甜
  ──淺中焙滋味譜
 ■鹹味譜:微鹹亦不討好
  .欠缺有機物易鹹
.深焙增鹹
 ■重焙味譜,唯技術是問
  ──重焙優劣味譜
 ■酚類是重焙的苦源
  .造就優質重焙:抑制酚類二級降解物
  .抑制焦糖碳化程度
  .破解過度簡化的烘焙神話
  .淺焙如葡萄酒,重焙如威士忌
  .淺中焙盛行,重焙退燒
  .香味組協助嗅覺與味覺訓練
Chapter.6 金杯準則:歷史和演進 ■具有民意基礎的金杯準則
  .處女版「金杯準則」
  .修正版「金杯準則」
  .烤箱烘乾,滋味現形
  .濃度為何以毫升量為主
 ■金杯獎:糾正黑心淡咖啡
  .金杯、銀杯、塑膠杯與空杯獎
  .歐美金杯,互別苗頭
 ■SCAA金杯標準
  .濃度門醜聞
 ■NCA金杯標準
  .挪威「蛋咖啡」
  .咖啡警察大執法
 ■SCAE金杯標準
  .金杯準則與十字軍東征
 ■ExtractMoJo金杯標準
  .經驗值與科技結合
  .從濃度換算萃出率
 ■ABIC金杯標準
  .巴西小咖啡,加糖才文明
  .萃出率有共識,濃度有歧見
  .濃度最大公約數
Chapter.7 金杯準則:萃出率與濃度的美味關係 ■萃出率精義:攸關味譜優劣
  .萃取不足的味譜:死酸、穀物味與青澀
  .完美萃取的味譜:香醇與百味和協
  .萃取過度的味譜:苦酸鹹澀又咬喉
  .影響萃出率的主要原因
  .烘焙度是變因
 ■濃度精義:攸關味譜強弱
  .內力深厚的濃度
 ■濃縮咖啡的萃出率與濃度
  .濃縮咖啡濃幾許
  .Espresso濃度檢測器出爐
 ■武功秘笈:濾泡咖啡品管表
  .圖表7─1濾泡咖啡品管表(CBC版)
  .金杯方矩:最佳萃出率與濃度交集區間
  .星巴克命中蜜點
  .對應點的算法
  .粉量與萃出率成反比
 ■環球版咖啡品管表
  .挪威嗜濃增加粉量
 ■咖啡品管表暗藏天機
  .經典E區:萃出率18% ~ 22%,濃度1.15% ~ 1.55%(請參考附錄例一)
  .濃而不苦A區:萃出率低於18%,濃度高於1.55%(請參考附錄例二)
  .濃度偏高B區:萃出率18% ~ 22%,濃度高於1.55%
  .特濃劇苦C區:萃出率高於22%,濃度高於1.55%
  .風味發展不足D區:萃出率低於18%,濃度1.15% ~ 1.55%
  .雜苦味偏重F區:萃出率高於22%,濃度1.15% ~ 1.55%
  .淡薄無力G區:萃出率低於18%,濃度低於1.15%
  .淡雅H區:萃出率18% ~ 22%,濃度低於1.15%
  .黑心咬喉I區:萃出率高於22%,濃度低於1.15%(請參考附錄例三)
  .重口味勿自喜,淡口味勿自卑
  .濃度與新鮮度無關
 ■金杯準則的實證分享
附錄:自力救濟,動手算濃度
Chapter 8 如何泡出美味咖啡:基礎篇 ■魔鬼與好神,盡在細節裡
  .工具介紹:電子秤
  .工具介紹:咖啡匙
  .工具介紹:溫度計
  .工具介紹:量杯
  .工具介紹:計時器
 ■新鮮是王道,斷氣沒味道
  .咖啡走味機制大解密
  .兩周後斷氣,味譜丕變
  .走味豆指標氣體
  .熟成與養味
  .保鮮之道:低溫、乾燥、無氧與無光害
  .每升溫10℃,走味快兩倍
  .冷凍至少可保鮮兩個月
  .冷藏可保鮮15 ~ 30天
  .烘焙不當,新鮮亦枉然
 ■粗細度影響萃出率與泡煮時間
  .粗細度應與萃取時間成正比
  .深焙豆稍粗,淺焙豆稍細
  .粗細度可控制苦澀
  .研磨度對照表
  .刻度更動0.5度,萃出率至少變動0.5%
  .刻度正確,犯錯容忍空間較大
  .刻度並非一成不變
 ■掌控3T:水溫、時間與水流
  .泡煮水溫應與烘焙度成反比
  .泡煮時間應與烘焙度成反比
  .攪拌水流應與烘焙度成反比
 ■泡煮比例要抓準,兼顧節約與美味
  .台式泡煮比例如何與國際接軌?
  .熱水比冷水輕,咖啡粉會吸水
  .手沖與賽風套用「金杯準則」泡煮比例
  .中西沖煮比例直通車
  .1:10比例,很不正常
  .主流與非主流濃度
Chapter.9 如何泡出美味咖啡:手沖篇 ■後濃縮咖啡時代:手沖當道
  .冬天夏天差很大
 ■手沖咖啡vs.預浸時間參數
  .預浸時間要看烘焙度
 ■手沖咖啡vs.萃取時間參數
  .手沖務必滿2分鐘
  .細嘴注水慢,粗嘴注水快
 ■手沖步驟Step by Step
 ■手沖步驟說明
  .POINT 1.潤濕濾紙去雜味
  .POINT 2.測量水溫要確實
  .POINT 3.預浸咖啡助萃取
  .POINT 4.腕臂打直細注水
  .POINT 5.注意時間與流量
附錄:阿里山大戰曼特寧
Chapter.10 如何泡出美味咖啡:賽風&聰明濾杯篇 ■賽風篇
  .發源於歐洲
  .濾器大觀
  .虹吸原理
  .賽風如上山,手沖如下山
 ■入門版賽風泡煮流程
 ■入門版賽風泡煮流程說明
  .POINT 1:上壺濾器扣緊玻璃管
  .POINT 2:下壺加進適量熱水或冷水
  .POINT 3:乾布擦拭上下壺,上壺入下壺
  .POINT 4:開火加熱,先下粉vs.後下粉
  .POINT 5:調降火力,攪拌咖啡,開始計時
  .POINT 6:關火攪拌,濕布貼下壺
  .POINT 7:洗清上下壺與濾布
 ■過濾神話,參數為準
  .聞香派與熬煮大師
  .精品豆怎堪暴力熬煮
 ■賽風的刻度參數
 ■賽風的泡煮比例參數
  .比較賽風與手沖泡煮比例的差異
 ■賽風的攪拌次數
  .畫圈法最有效
  .好豆不怕攪,爛豆最怕攪
 ■賽風的萃取時間參數
 ■賽風的水溫問題
  .冷水入下壺,營造低溫萃取環境
  .熱水入下壺,營造高溫萃取環境
  .直插營造較低水溫
  .斜插營造較高水溫
  .溫度計搭配火力才是王道
 ■賽風進階萃取法:溫度計輔助火力調控
  .從入粉水溫談起
  .萃取水溫的浮動區間
  .高溫快煮VS.低溫慢煮
 ■聰明濾杯篇
 ■聰明濾杯泡煮流程
 ■聰明濾杯泡煮3大要點
  .POINT 1:潤濕濾紙
  .POINT 2:浸泡攪拌
  .POINT 3:加蓋計時靠上杯
 ■美式咖啡機的省思
  .美式咖啡機勝賽風與手沖
全書總結  .濃縮咖啡大進化,醞釀第四波革命
  .調壓濃縮咖啡機大反撲
  .淺中焙專用濃縮咖啡機
  .福禍難斷,爭議迭起
  .「第四波」醞釀中,未成氣候
 ■美國創新咖啡文化,義大利自嘆不如
  .黃金歲月:義大利早熟,美國晚成
  .義大利調侃老美糟蹋風雅
  .義大利自限紅海,美國開創藍海
  .義大利咖啡面臨狹化危機
  .「第三波」創新Espresso酸甜水果韻
作者序
走進精品咖啡的世界

  《精品咖啡學(上):三波進化、產地尋奇與古今名種》,以及《精品咖啡學(下):鑑賞、萃取與金杯準則》,是筆者繼1998年譯作《Starbucks:咖啡王國傳奇》、2000年譯作《咖啡萬歲》,以及2008年著作《咖啡學:秘史、精品豆與烘焙入門》之後,第四與第五本咖啡「雙胞胎」。
  這兩本套書同時出版,實非吾所料。記得2009年5月,動筆寫Coffeeology二部曲的初衷,只想精簡為之,十萬字完書。孰料一發不可收拾,十萬字難以盡書精品咖啡新趨勢,索性追加到二十萬字,又不足以抒解內心對「第三波」咖啡美學的澎湃浪濤……
  完稿日一延再延,直至2011年7月完成初稿,編輯幫我統計字數,竟然超出四十萬字,比我預期的字數多出三十多萬字,也比前作《咖啡學》厚了兩倍。這麼「厚臉皮」的硬書怎麼辦?誰讀得動一本四十萬字的大部頭咖啡書?一般書籍約十萬字搞定,照理四十多萬字可分成四集出版,但我顧及整體性,又花不少時間整編為上下兩冊。
  本套書的上冊,聚焦於精品咖啡的三波演化、產地尋奇與品種大觀。我以兩章篇幅,盡數半世紀以來,全球精品咖啡的三大波演化,包括第一波的「咖啡速食化」、第二波的「咖啡精品化」以及第三波的「咖啡美學化」,並記述美國「第三波」的三大美學咖啡館與「第二波」龍頭星巴克,爾虞我詐的殊死戰。
  另外,我以六章篇幅,詳述產地傳奇與最新資訊,包括扮豬吃老虎的台灣咖啡,以及搏命進亞齊的歷險記。我也參考葡萄酒的分類,將三大洲產地,區分為「精品咖啡溯源,舊世界古早味」、「新秀輩出,新世界改良味」、「藝伎雙嬌」和「量少質精,汪洋中海島味」,分層論述。上冊的最後三章,獻給了我最感興趣的咖啡品種,包括「1300年的阿拉比卡大觀:族譜、品種、基因與遷徙歷史」、「鐵比卡、波旁,古今品種點將錄」以及「精品咖啡外一章,天然低因咖啡」。我以地圖及編年紀事,鋪陳阿拉比卡底下最重要的兩大主幹品種:鐵比卡與波旁,如何在七世紀以後,從衣索匹亞擴散到葉門,進而移植到亞洲和中南美洲的傳播路徑。最後以點將錄來呈現古今名種的背景,並附錄全球十大最昂貴咖啡榜,以及全球十大風雲咖啡榜,為上冊譜下香醇句點。
  本套書下冊,聚焦於鑑賞、萃取與金杯準則三大主題,我以十章逐一論述。咖啡鑑賞部份,共有五章,以如何喝一杯咖啡開場,闡述香氣、滋味與口感的差異,如何運用鼻前嗅覺、鼻後嗅覺、味覺以及口腔的觸覺,鑑賞咖啡的千香萬味與滑順口感。第2章論述咖啡的魔鬼風味,以及如何辨認缺陷豆。第3章杯測概論,由我和考取SCAA「精品咖啡鑑定師」證照的黃緯綸,聯手合寫,探討如何以標準化流程為抽象的咖啡風味打分數。第4與第5章深入探討咖啡味譜圖,並提出我對咖啡風味輪的新解與詮釋。
  第6章至第7章則詳述「金杯準則」的歷史與內容,探討咖啡風味的量化問題,並舉例如何換算濃度與萃出率。最佳濃度區間與最佳萃出率區間,交叉而成「金杯方矩」是為百味平衡的咖啡蜜點。咖啡萃取實務則以長達三章的篇幅,詳述手沖、賽風等濾泡式咖啡的實用參數以及如何套用「金杯準則」的對照表,並輔以彩照,解析沖泡實務與流程,期使理論與實務相輔相成。全書結語,回顧第三波的影響力,並前瞻第四波正在醞釀中。
  咖啡美學,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精品咖啡學》上下冊,撰寫期間,遇到許多難題,本人由衷感謝海內外咖啡俊彥,鼎力相助,助吾早日完稿。
  感謝碧利咖啡實業董事長黃重慶與總經理黃緯綸、印尼棉蘭Sidikaland咖啡出口公司總裁黃順成,總經理黃永鎮和保鏢阿龍,協助安排亞齊與曼特寧故鄉之旅。感謝屏東咖啡園李松源牧師提供「醜得好美」的瑕疵豆照片,以及□上實業李高明董事長招待的莊園巡訪。感謝環球科技大學白如玲老師安排古坑莊園巡禮,感謝雲林農會總幹事謝淑亞的訪談,也恭禧她2011年高票當選斗六市市長。我還要感謝台大農藝學系研究所的郭重佑,提供咖啡學名寶貴意見。
  更要感謝老婆容忍我日夜顛倒,熬了一千個夜,先苦後甘,完成四十多萬字的咖啡論述,但盼《精品咖啡學》上下冊,繼《咖啡學》之後,能為兩岸三地的咖啡文化,略盡棉薄。前作《咖啡學》簡體字版權,已於2011年簽給大陸的出版社。
  最後以「咖啡萬歲,多喝無罪」,獻給天下以咖啡為志業的朋友,唯有熱情的喝,用心的喝,才能領悟豆言豆語,博大精深的天機!
推薦序
難以自拔的精品咖啡全書

  彷彿紮紮實實上了一整學期精品咖啡課!四十萬字,上下厚厚兩大冊專書,原本以為會是艱深板硬、需得咬牙苦吞的閱讀工程,沒料到卻是一路讀得入迷,拍案點頭頻頻。
  身為飲食寫作者與研究者,只要某個飲食類別,或項目本身擁有廣博的知識學問講究,從產區莊園、氣候節令、品種工法……任一環節的不同,而在樣貌、色澤、香氣、滋味、口感、層次、餘韻,展現或絕大或精微的差異,便常能讓我為之耽戀沈溺、流連忘返。
  茶如此、酒如此,精品咖啡當然亦如此。
  不得不說,精品咖啡世界委實太過浩瀚,從前端的產地、品種、工法,到後端的烘焙、沖煮、賞析,處處都是學不盡理不清的龐雜門道;越是深入此中,越是如墮五里霧中、昏頭轉向難辨東西。
  於是,益發歡喜著,能與《精品咖啡學》相遇。
  作者以著無比的毅力與雄心,從第三波精品咖啡之發軔與繁衍脈絡談起,簡直可說一無遺漏地,將這恢宏大千世界的每一角落體系族譜悉數撿拾囊括,細細耙梳編纂闡述釋疑。讀畢宛如醍醐灌頂,各種積累多年、或零星散落、或窒塞未明的疑念困惑,竟就此一一相互連結貫通。通體舒暢,獲益良多。
飲食旅遊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創辦人
葉怡蘭Yilan
內文1從喝一杯咖啡開始:盡享千香萬味

嗅覺、味覺、觸覺、聽覺和視覺是人類五大感官,鑑賞一杯好咖啡,至少動用嗅覺、味覺與觸覺三大官能。科學家相信一杯黑咖啡至少含有一千多種成份,實驗室從咖啡分離出的化合物,至今已超出八百五十種,其中三分之一屬於芳香物,豐富度遠勝紅酒、香草、巧克力、杏仁和可可,堪稱人類最香醇的飲品。

如何善用天賦的感官,鑑賞滋味、香氣與口感在口鼻之間的曼妙舞姿,且論述如下。


從舌尖到鼻腔,賞盡咖啡真滋味
咖啡令人愉悅的風味,皆以香氣、滋味與口感呈現。鑑賞咖啡的揮發香氣,要靠嗅覺;水溶性滋味靠味覺;滑順口感靠舌齶的觸覺來感受。若能善用嗅覺、味覺與觸覺,品嘗每杯咖啡,神奇感官將帶你進入千香萬味的奇妙世界;若不善加開發,任其鈍化,喝咖啡無異暴殄天物。

任何一杯未調味的黑咖啡,只要淺嘗一口,即能感受到四大滋味「酸」、「甜」、「苦」、「鹹」立即浮現,其中的酸味主要來自咖啡的水溶性綠原酸、奎寧酸、檸檬酸、蘋果酸、葡萄酸(酒石酸)、醋酸、甲酸、乳酸、甘醇酸……等三十多種有機酸,以及無機的磷酸。但有機酸不耐火候,烘焙時大部份會被裂解,深焙豆的有機酸殘餘量較少,所以酸味低於淺焙豆。

咖啡的甜滋味主要來自「焦糖化反應」(碳水化合物的褐變)與「梅納反應」(碳水化合物與胺基酸結合)生成水溶性的甘甜物質。咖啡苦滋味主要來自水溶性的綠原酸降解物、酚類以及蛋白質的碳化物。咖啡鹹滋味,則來自水溶性鈉、鋰、鉀、溴和碘的化合物。

不少人懷疑咖啡居然有鹹味,但用心品嘗,就會發覺咖啡的鹹因子無所不在,恰似用水稀釋,若隱若現的食鹽水滋味,印尼、印度的阿拉比卡,以及非洲的羅巴斯塔常有此味。另外,太濃或烘焙過度的咖啡,也容易彰顯咖啡的鹹味,重焙濃縮咖啡豆尤然。

鑑賞咖啡終究要喝入口,因此常讓人誤以為咖啡萬般風味盡在液化的滋味中,其實,酸、甜、苦、鹹水溶性滋味,只占咖啡整體風味一小部份而已,少了嗅覺香氣的互動與加持,咖啡喝來索然無香,充其量只有酸甜苦鹹四個單調滋味,有滋味卻無香氣。

同理,少了嗅覺的配合與運作,百香果、蘋果和水蜜桃,吃起來就剩下酸甜滋味,迷人的水果香氣全不見了,食慾肯定大受影響。因此,光靠舌頭的味覺是不夠的,還須有嗅覺的相乘效果,才能喝出咖啡或吃出水果的千香萬味。

口腔味覺:鑑賞咖啡的四種液化滋味
──「滋味」=液化物=酸、甜、苦、鹹

走到現在泡咖啡已成自我放鬆的生活方式,但要泡出一杯好咖啡,得先從如何喝咖啡學起。喝咖啡前,務必瞭解滋味、香氣與口感之別。

以科學的觀點來說,滋味指的是飲食中水溶性的風味分子,在口腔中被味蕾接收,由神經傳訊到大腦,而產生「酸」、「甜」、「苦」、「鹹」、「鮮」五大滋味模式。但咖啡和其他熟食相較,只有「酸」、「甜」、「苦」、「鹹」四種液化滋味,並不含第五種「鮮」滋味,因此鑑賞咖啡時,可剔除「鮮」味。

早在西元前350年,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最先提到「甜味」與「苦味」是最基本的滋味。1901年德國科學家漢尼格(D.P. Hanig)破天荒發表一篇味覺研究報告,首度揭櫫人類的味蕾能夠嘗出「酸」、「甜」、「苦」、「鹹」四種滋味,人類對味覺研究總算踏出第一步。

基本上,舌尖對甜味最敏感,舌根對苦味最敏銳,舌兩側的前半段對鹹味最靈敏,舌兩側中後段對酸味最敏感。舌尖亦能嘗出苦味,只是對苦的敏銳度遠不如舌根。同理,舌兩側亦能嘗出甜味,但對甜味的敏感度遠不如舌尖。

雖然德國人早在一百多年前就發覺舌頭能嘗出「酸」、「甜」、「苦」、「鹹」四大滋味,但日本化學家池田菊苗於1908年,接著提出第五味「Umami」,也就是中國人講的「軒味」或「鮮味」,係來自蛋白質裡的麩胺酸鈉,日人因此發明了味精。但近百年來,歐美科學家並不接受「鮮」是第五大滋味,直到2002年科學家才在舌頭的味覺細胞找到麩胺酸鈉的受體(接收器),才證實「鮮」確實是第五味的事實。

目前歐美日科學家對味覺的五大滋味:「酸」、「甜」、「苦」、「鹹」、「鮮」有了共識,但近年法國科學家又提出若干證據,認為味覺亦能辨識脂肪滋味,建議將「脂」納入味覺的第六大滋味,但仍未獲共識。

精品咖啡學(下)杯測、風味輪、金杯準則,咖啡老饕的入門天書※點我購買※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小姵n2819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