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trottr
李小姵的迷你博客來
果‧真新鮮營養早餐各式生菜沙拉+西瓜汁或巧克力牛奶特價優惠中。訂購專線0985999964。滿400元外送區域:萬華、大同、中正、中山、松山、信義、板橋、三重、中永和。健康減重、調整體質、增強體力、均衡營養;在家工作、學生兼職、家庭主婦、青年創業、中年轉行,請撥0970710520找李小姵。
未來:不一樣的台灣Taiwan Next 謝長廷維新講堂(1)
Apr 29th 2012, 14:13

未來:不一樣的台灣Taiwan Next 謝長廷維新講堂(1)未來:不一樣的台灣Taiwan Next 謝長廷維新講堂(1)※點我購買※

未來:不一樣的台灣Taiwan Next 謝長廷維新講堂(1)※點我購買※

這本書是對於台灣主體價值的重新省思,以及對國家發展的航向定位。書中論述台灣近年來,國家出現基本價值錯亂,以及人權民主倒退的現象。政黨鬥爭就像水泥攪拌機般不斷地把所有公共議題混雜、攪動在一起,儘管每一個人都覺得這樣是不對的,也會反省,但卻又束手無策,提不出根本的解決之道。面對的國際激烈競爭壓力、全球環境惡化危機、產業與市場過度依賴中國等種種挑戰都很急迫,無奈政黨惡鬥、國家內耗的情況,卻沒有改善,這是台灣的困境,令人憂慮。   本書作者謝長廷先生,以其從政多年所累積的政治經驗,以及精闢的社會洞燭力,為讀者剖台灣國家所遭遇的問題,以及其背後根本的文化因素。誠如作者所言,台灣眼前的問題,國家缺乏主體認同是因,政黨惡鬥則是苦果。因此,台灣,要從「非理性對抗」的困境中掙脫,最重要的一點:便是要凝聚台灣存在的主體價值。只有珍惜、維護台灣現在所擁有的國家主權,正是台灣人民的「交集點」,也是國家的新共識。藍綠政黨可以在這樣的共識下,去推動必要的改革,並與中國保持主權國家間的對等互惠往來,讓台灣走進國際社會。
  回顧過往,台灣的民主發展至今,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都不是靠執政者施捨,或憑空得到的,而是靠著人民覺醒,努力打拼換來的。
  展望台灣的未來,如何確認主體價值,建立台灣成為人權尊嚴、公平正義、永續繁榮的國家,這是我們新一代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標。要實踐這些理想,我們就需要創造新的共識、團結和熱情。
  作者認為,目前台灣的問題要有正面向上的力量才能解決,台灣人不應該僅以追求「獨立」為滿足,應該充滿信心和使命感,讓台灣成為一個溫暖而幸福的國家,與世界進步價值站在一起,引領世界進步思想的重鎮,這樣的台灣才有存在的價值,也才能受到肯定與支持,而對亞洲甚至全世界做出更多貢獻。
本書特色
  本書匯集三年多來,謝長廷先生對台灣政局的沈潛與思索。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剖析台灣當前的種種亂象。
  編者在彙整本書時,刻意打破章節林立的視覺感,而以前後貫穿銜接的記敘文體娓娓道來,配合說明方塊與圖表。在編者的穿針引線下,原本錯綜複雜的政治局勢與統獨論戰,卻有如輕舟穿越重山之勢。讀者讀完本書,應該有淋漓盡致、逐漸開朗的感覺。
作者簡介
謝長廷
  1980年 高雄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
  1981 ~ 1988年 台北市議會第4、5屆議員
  1986年 民主進步黨創黨發起人、黨綱(黨章)起草者、黨名命名者。
  1989年 參選立委,提出「台灣優先、文化優先、環境優先、弱勢優先」四大優先理念。
  1991年 擔任「台灣加入聯合國宣達團」領導,主張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
  1992年 提出「台灣福利國」理念,給予新國家具體而豐富的內涵
  1989~1995年 第1、2屆立法委員以及第3屆不分區立委第1名。
  1996年 與彭明敏搭擋競選第一屆民選正、副總統
  1998~2005年 第2、3屆高雄市長
  2000年 民主進步黨第9屆黨主席,黨主席任內的2001年立委選舉,民進黨首次成為國會最大黨。
  2005~2006年 行政院長,排除萬難促使高鐵得以運轉,讓台灣西部進入一日生活圈的時代。除完成員山子分洪工程外,於任內力推8年800億治水方案,希望能徹底解決全台淹水問題。提出最低稅負制,讓台灣經歷了30年來唯一一次公平的加稅公平稅改。
  2006年 參選第4屆台北市長,在肅殺的大環境氣氛中提出「愛與信任」,重拾人民對於民進黨的信心。
  2008年 第12屆總統大選,民主進步黨總統候選人
  2009年 台灣維新影子政府召集人,綠色和平電台主持人
  2010年 民主進步黨中常委暨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蔡英文競選總部總指揮
目錄

1 眼前,是一個怎樣的台灣?
2 台灣共識:我是台灣人
3 台灣是主權國家,應該自信面對中國
4 「憲法共識」落實台灣共識,實現國家主權
5 下一步:台灣要成為什麼樣的國家?
6 結合愛與力,踏出不一樣的台灣


編後語
從二○○八編到二○一二的這本書

  二○○八年可以說是民進黨情勢最低迷的時刻。
  總統選後,很多支持民進黨的朋友,感到難過與迷失,不知道本土政黨應該何以為繼?也不知道我們的國家——台灣,未來會被帶領到什麼方向?
  風雨飄搖那年的五月,蔡英文毅然接下民進黨黨主席的重任,重新獲得台灣人民對這個政黨的信任,讓民進黨路線得以反省、沉澱,再出發:傳統民進黨的政治思維、政治文化、論述方式、價值標準,已經得不到那七百五十六萬人的支持,民進黨必須改變,拋開過去,徹底維新。
  本書作者深深了解,從黨外時期開始,民進黨對台灣民主化發展的貢獻。但民進黨在二○○四 ~ 二○○八年的執政,確實逐漸疏離社會上民主意識深化的現象,對國家整體價值觀念的提升仍有不足,以致國家內部、外部都互有矛盾;也體悟必須更實地進行人心的啟迪,因為,台灣維新的關鍵,必須從改變思維開始。
  於是,從那一年夏天起,作者開始每週一次,講授共十堂課的【維新講堂】:從「人的自存與選擇」、「台灣維新的意義」、「結合愛與力」、「幸福經濟的思維」、「數字經濟發展的困境」、「台灣福利國」、「社會信任」、「司法的公信」、「兩岸關係」, 一路談到「對年輕世代的期待」。
  聽課者包括老中青夥伴,還不斷有新面孔加入。那是一個奇妙的圖像,令人聯想起一八六○年日本明治維新初期的時代,儘管日本內部各藩國與幕府時分時合、外有西方船堅(石駁)利,時勢動盪交迫。但還是有勝海舟、(土反)本龍馬等一群人,憚思竭慮地思考著這個國家的未來,樂觀而熱情奔波整合。
  如此有系統的十堂課聆聽下來,除了對台灣的政局有更深一層理解與定見,更可貴的是思想體系的啟迪與震撼。於是盡力整理課程內容,希望分享更多關心公共事務與台灣前途的夥伴。真正著手展開後,卻發現始終無法精確地呈現出作者的思想高度與關懷深度。加上台灣政局變化猶如跑馬燈,各種政治事件雜遝而生,所使用的論述引證難以掌握時效與分寸,以致總是錯過適當時機面世,深感懊惱。
  馬英九總統從二○○八年上任之後,台灣社會出現許多匪夷所思、光怪陸離的情況。經濟惡化之速,固然讓人吃驚,人權、民主、自由更是全面倒退。最令人擔心的是,當政者似乎毫無警覺地向中國靠攏,常見自屈國格的爭議,甚至讓很多年輕朋友開始質疑:「難道統一是唯一的選項?」如同周遭的朋友一般,編者也在反覆自問:
  如果馬總統連任成功,台灣未來四年會是如何?
  如果民進黨勝選,是否又會面臨「朝小野大」的無奈窘境?
  我們可以做什麼,才能有效預防、監督?如何才能走出我們的國家未來?
  很慶幸,隨著台灣世局的混濁,作者的思索求知毫無間斷,視野日漸清朗深廣。
  二○一○年底,在一場名為「未來」的座談會上,作者從剖析台灣國家整體的未來出發,扣擊心弦地拋問現場觀眾:
  「這個國家在往哪裡走?台灣的未來是什麼?」
  「如果建國是大家的理想,那我們怎麼看待現實?」
  「實現理想的步驟又是什麼?」
  這些問題隨著他的娓娓道來,深刻觸動很多台灣人民內心的焦慮與不安︵當天演講全文如附錄一︶。從「新文化教室」以來,無論是「弱勢優先」、「和解共生」、「幸福經濟」、「台灣維新」,他的核心理念如此清晰而前後貫穿,彷彿可以從任一點追尋上溯到他思考軌跡中每一段脈絡的轉折起伏。
  於是,經過兩次在宜蘭的新文化之家更深度的訪談,確如作者所言,台灣的政黨惡鬥變成摧毀一切的「水泥攪拌機」,不斷地把所有公共議題混雜、攪動在一起。而錯亂的「國家認同」,則是躲在所有政策背後的影武者,牽動台灣政局的敏感神經。儘管每一個人都覺得這樣是不對的,也會反省,但卻又束手無策,提不出根本的解決之道。
  作者認為,國內政黨必須回歸「憲法的重疊共識」,一刀剖開台灣迷亂的「國家主體認同」,才讓人民得以回到自我肯定。可以說,憲法共識,是藍綠對於國家認同的和解,也是台灣人民,為腳下這塊土地凝聚出新的共生。
  更可貴的是,作者觀察到,台灣不能只滿足於「我們是主權國家」,還要「要讓台灣對世界有所貢獻,要讓台灣的存在,豐富全世界。台灣不只要做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偉大美麗的國家,這才是做為一個台灣人真正的光榮,這樣的國家,才會受到世界肯定,並願意捍衛我們的存在價值。」
  從個人思想的自我突破,到追求群體更高的存在價值,這才是二十一世紀真正的台灣維新!
  本書可以說是彙整了作者長期以來,尤其近四年,對台灣政局的沈潛與思索。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剖析台灣當前的種種亂象。編者在彙整本書時,刻意打破章節林立的視覺感,而以前後貫穿銜接的記敘文體,配合說明方塊與圖表,嘗試層層剝開錯綜複雜的政治局勢與統獨論戰,希望讀者讀完本書,宛如與他的晨光中聊天,有著逐漸開朗迎接旭日的感覺。
  二○一二年是台灣關鍵的一年,選在大選前夕將本書付梓,意在提醒台灣人民充分認知自己是主人,清楚台灣的過去、現在政局,並對台灣未來樂觀而負責。如此才能深思熟慮地用選票選出真正代表自己的國家領導者。
  也希望提醒台灣社會,選舉必然有輸有贏,但是台灣必須贏,贏在有共識,贏在團結。
  舉的結束,也應該是台灣未來的開始。
  相信未來我們將結伴同行。
內文13 台灣是主權國家,應該自信面對中國
◆ 儘管從蔣中正、蔣經國、李登輝到陳水扁,對國家主體有著不同的立場,但都守住我們的國家主權現狀底線。
◆ 辜振甫回憶錄:有關「九二共識」,兩岸一直是各說各話的局面。
◆ 只有一刀剖開迷亂的「國家主體認同」,確認台灣就是一個主權國家,我們才能在此共識基礎上,理性討論台灣應該採取何種兩岸政策。

國家定位的糾葛與錯亂
台灣歷經荷蘭、鄭氏、清、日本,乃至於國民政府等外來政權統治,在不同歷史階段、不同口號的「愛國教育」下,每個統治者都要求台灣人民做出程度不同的效忠。1

對這些統治者而言,台灣只是一個「地方」、「區域」的概念,從來不被視為一個國家,而台灣人民都習於被統治,從來不曾自己當家作主,因此,普遍缺乏對於「我們是誰,我們不是誰」、「我們的國家是什麼?」的明確認同感。

到了民主時代的今天,如本書2所言,台灣已七成以上人民自認為是「台灣人」,也認為自己是主權國家,有別於中國。但關於「國族認同」,也就是說,台灣與中華民國的關係認定,就比較歧異,有待進一步討論。

迷離無奈的文字遊戲,茫然錯亂的國家認同
在此舉羅致政教授做的一個有趣的比喻,大家便可很生動的會心一笑:
蔣介石時代是「中華民國『到』台灣」,因為他隨時要反攻回去。到了蔣經國時代,他知道反攻已無望,所以叫「中華民國『在』台灣」。李登輝時代,接納了台灣,也承認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家主體,因此提出「中華民國『是』台灣」。到了陳水扁時代,改為「台灣『是』中華民國」,意思是台灣是我們的主體,但是目前國號叫中華民國。可是,到了馬英九時代,他多加幾個字:「台灣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

這是一個有趣的文字遊戲,但卻深刻的點出每一個時代中,台灣的國家定位錯亂的問題,且讓我們以下一一略做析述。

撇開日治時代不論,從近代歷史來看台灣的「國家定位」問題,其實經過了幾個關鍵轉折:
-----過去在兩蔣時代,兩岸情勢劍拔弩張,當時國民黨政府的一貫主張是「漢賊不兩立」、「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到了蔣經國總統後期、李登輝總統時代,兩岸關係逐步走向開放交流,並且情勢相對和緩。
-----特別是一九九一年以來,李登輝總統主導六次修憲,根據當時台灣所面對的國家處境與政治現況,對憲法進行大幅的修改,也重新賦予︽中華民國憲法︾在台灣的法理基礎。一九九九年七月九日,李登輝將兩岸進一步定調為一種「特殊國與國關係」2。「兩國論」的提出,也說明了李登輝政府認為台灣是主權國家的立場,而兩岸關係是「特殊國與國關係」的定位。

-----政黨輪替後,陳水扁總統在二○○二年八月提出的 「一邊一國」,把「特殊」去掉,定位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兩岸政策,以建立正常化國家為目標,積極追求正名、制憲及加入聯合國。民進黨的政策立場很明確:「台灣的現狀是獨立,希望追求國家正常化」。


未來:不一樣的台灣Taiwan Next 謝長廷維新講堂(1)※點我購買※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小姵n2819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