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打破管理迷思 本書是繼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前不久推出的《飛狐行動》後,又一本已在美國廣獲好評的商業小說。小說就像電影,最好是一口氣看完。讀一本好的小說,若是半途擱下,就像是精采的電影,看到一半卻要離開,一樣地大煞風景。在一路翻到底頁後,餘音繞樑不絕於耳,心中感受到不小的衝擊。在目前忙碌的生活中,這本書竟能讓我硬是偷得浮生半日閒,旁人見了或覺奢侈,我卻以為,相當划算!
在此,我很樂意地為各位推薦這本書︰《目標──簡單有效的常識管理》(The Goal: A Process of Ongoing Improvement)。本書係以一製造工廠為場景,廠長及其主要幹部為主要演員,以工廠管理上所發生的問題為劇本。在導演(作者)的精心擘劃下,工廠的危機四伏,令人屏息。接著,再抽絲剝繭地使危機一一浮現,最後以特別的方式化險為夷,否極泰來。整本書讀來,頗令人有手不釋卷,欲罷不能之感!
近來企業在經營上所面臨的問題日趨複雜,因之而起的管理理論亦推陳出新,目前在坊間處處可見經營管理的暢銷書,人人都在談品質管理、顧客滿意和企業改造工程等等。試想︰在如此多樣而齊備的資訊中,若是人手一本,不是就能現學現賣,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嗎?怎麼企業還會有危機呢?但是從企業經營的現實上來看,一樣仍是成敗互見,一樣有人賺錢、有人賠錢。那麼難道是書上教的不對嗎?
不受制於「真理」
顯然,不是這麼簡單的。我想有兩個因素可以解釋這個現象︰第一、書上所要傳達的知識或技巧和讀者所體會的程度之間,仍存在有一段「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差距,若是錯把「馮京」當「馬涼」地胡用,效果自然大打折扣;第二、許多書所傳授的技巧和經驗,是具有其特定的客觀環境背景,若是囫圇吞棗地套用,也會產生藥不對症的現象。
作者以一個平凡、而且可能發生在任何企業之中的生產製造問題為故事背景,書中所描述的情境正是許多人的共同經歷,書中主角面臨的困境,也正是你我日常可能遭遇的問題。簡言之,以平易近人的小故事,來談經世濟業的大道理,正是本書第一個優點。
本書第二個優點,在於作者帶領讀者回歸到管理理論的根本,試圖去探求任何管理的最基本法則。讀者可以看到許多我們深信的「真理」,竟會有禁不起挑戰的一面。例如︰
*存貨究竟稱之為「資產」還是「負債」,才較具管理上的意義?
*規模經濟下的成本降低,真正的意義為何?
*引進自動化設備果真提升了生產力嗎?
如果「改善」(improvement)是我們常用的管理手法,強調思考「改造」(reconstruction)的重要性,應是這本書的一個特色。
本書第三個優點,在於藉由在西方社會中,廣泛運用在企管及法律教育的「蘇格拉底式」思辯方法,來幫助讀者自行建構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由於是透過這樣的反覆辯證激盪,使得我們在目標的追求、和策略的研擬上,得以不受制於任何「真理」。
防火,而不是救火
在多年投身於製造業的經驗裡,我遭遇過無數難題,也嘗到不少苦楚,對於書中主角所遇到的挫折,也有類似的經驗。回想當時和主角一樣面臨糾雜不清的問題時,至今仍覺餘悸猶存。起初憑著耐心和毅力,大多可以有驚無險、逢凶化吉。爾後,在管理的範疇愈廣後,發現製造業的經緯萬端、環環相扣,自採購、製程、裝配、品管等戰鬥團隊,乃至行銷、技術、開發、組織、財務等後勤部門,無一不是休戚與共、息息相關。若是沒有歸納過去成功或失敗的經驗,整理出一套合適的經營法則,終將治絲益棼、永無寧日。
因此,我深信為了避免面臨「救火」時的兵荒馬亂,建立一套能「防火」的經營法則,才是企業的永續之道。
當書中主角被質問其經營的「目標」為何時,他的回答卻遭到當頭棒喝,一度有如墜入五里霧中般迷惘,在幾經摸索後,才又重新找到真正的答案。
作者強調「目標」只能有一個,也只有符合這個「目標」的事,才是該做的事。我們時常在決心做一件事之前,綱舉目張地列出洋洋灑灑的「目標」,除了昭示自己的決心外,多少也有「安全感」的心理因素作祟。的確,目標若是「降低成本、促進銷售、提高品質、重視顧客滿意等等」,看來似乎相當縝密完備,但若是在本書裡,卻可能被作者批評得一文不值。這裡帶給我的啟示是,從策略的觀點,「目標」就是方向,企業只能朝一個方向前進,儘管「目標」可以再加以分解,但是要確定在組合起來後,還是一個完整的「目標」,而不是一堆互不相干的「小目標」。要追求目標的實現,在前進的過程中便必須有所取捨,不能對無關的景物流連忘返。現在,我們要去檢視所服務的公司,是否正朝著我們所要努力的方向前進中?是否公司每一個成員都能清楚領悟什麼才是真正的「目標」?
此外,作者在解釋存貨與有效產出間的關係時,所提出的「平衡」觀念,亦是另一個發人深省的重點。本書主角在面臨工作壓力的同時,藉由「平衡」的概念,解決了燃眉的危機。但諷刺的是,卻也在同時,家庭與工作間的嚴重「失衡」,造成妻子的不諒解,也導致家庭生活亦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困境。在栩栩如生的情節中,寫實地反映出現實無奈的現象。因此,本書描述主角處境的艱困,以及如何化解工作與生活中可能面臨的種種矛盾和壓力,相信也會贏得許多現代經理人的感同身受。
窺一斑而知全豹
小說體材的書一直都受到讀者的喜愛。像是膾炙人囗的金庸小說、家喻戶曉的三國、水滸,除了傳統的俠風義行躍然紙上外,其中對於人物的刻畫、情境的描述,更是寓意深遠,部分書中主角所面臨的危機和謀略的運用,甚至還曾被企管教授當作策略教學的教材。我想若是我們認為金庸小說不僅只是談「武俠」,那麼本書所帶給讀者的──對於許多經營管理的迷思(myth)能作深層的剖析,對於事物基本法則的道理能再咀嚼反芻,就不僅是稱之為漫談「生產管理」所可以比擬。
最後,我要強調,雖然作者本於一個科學家慣有的特質,對於企業的其他經營活動如組織、行銷、業務等活動著墨較少,而集中焦點於生產活動上面。然而,本書主角在帶領一群童子軍健行的活動中,參悟出改善生產作業流程和整個工廠救亡圖存的藥方,相信讀者若能在這個故事中細心體會,稍加琢磨,就會有「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望外之喜。
前行政院副院長、現任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林信義
作者序勇敢地挑戰基本假設 這本書談的是有關「製造」的全球新法則,談的是一群人如何試圖了解世界運轉的竅門,並且因此改善了周遭的一切。他們不斷運用邏輯來思考問題,找出了行動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係。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歸納出一些能挽救工廠、成功經營企業的基本原則。
在我眼中,科學其實就代表了我們對於這個世界如何運作、以及為何如此運作的理解。無論在什麼時候,我們的科學知識所代表的都只不過是我們目前所知。我不相信世界上有絕對的真理,我恐怕相信絕對的真理反而會阻礙我們追求更深入的理解。每當我們自以為已經掌握了最後的答案時,所有的進步、科學發展、和深一層的理解也就戛然而止。然而,我們不是單單為了理解這個世界,而理解這個世界。我相信,我們之所以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識,是為了改進世界,充實我們的生活。
我選擇以小說的形式來說明我對於「製造」這個行業的了解,原因有很多。首先,我希望讓大家更了解這些原則,同時也說明這些原則將如何為工廠中常見的混亂,帶來秩序。第二,我希望描繪出「真正的理解」是多麼重要,以及它能帶來多大的好處。透過真正的理解而產生的成效,不再是空中樓閣,而是經過了眾多工廠的實踐後,證明的確是達得到的目標。西方世界不一定只充斥著二、三流的製造公司,只要我們了解並且運用正確的原則,就不再畏懼任何競爭。我也希望讀者能夠看到,無論你把這些原則用在銀行、醫院、保險公司及家庭等各種不同的組織中,都依然不改其價值。或許每個組織中,都隱藏了相同的成長和改進的潛力。
最後,同時也最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傑出的科學家。我相信,成為優秀科學家的祕訣不在於我們的腦力,我們已經用腦太多了。我們只需要看清現實,然後很有邏輯而且精確地評估一下我們所見到的現況就好了。真正的關鍵在於,要有勇氣面對我們眼中所見、腦中所推論、以及實際的做法之間的矛盾。必須像這樣挑戰基本假設,才能有所突破。
幾乎每個曾經在工廠裡工作過的人,對於採用以成本計算效益的方式來控制我們的行動,都感到不安,然而會直接挑戰這個金科玉律的人卻寥寥無幾。我們周遭世界究竟是如何形成今天的面貌?又為何是這個樣子?假如你想要進一步了解,就必須挑戰基本假設。假如我們能更了解我們的世界和統治這個世界的原則,我想,我們的生活一定會變得更美好。
在追尋這些原則以及了解這本書的路途上,祝你好運。
高德拉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