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trottr
李小姵的迷你博客來
果‧真新鮮營養早餐各式生菜沙拉+西瓜汁或巧克力牛奶特價優惠中。訂購專線0985999964。滿400元外送區域:萬華、大同、中正、中山、松山、信義、板橋、三重、中永和。健康減重、調整體質、增強體力、均衡營養;在家工作、學生兼職、家庭主婦、青年創業、中年轉行,請撥0970710520找李小姵。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
May 7th 2012, 14:37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點我購買※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點我購買※

一篇文章,
  它二十年來一再被人重複在網路上廣泛地轉貼、流傳。
  很多人轉貼時沒有篇名,
  有人用「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當篇名,
  也有人把它命名為「若要讚美晴天請等到黃昏之後」,
  其實我原來給它的篇名是「困境與抉擇」。
  如果你曾經喜歡過這一篇文章,
  那麼這一本書就是為你寫的。
  ■針對年輕人所可能遭遇到的困境與兩難的抉擇,引領他們看到脫出困境的關鍵,以及抉擇的要領。希望年輕人可以走出聯考定終生的淺短視野,以長程的視野去看待人生中的困境與抉擇,走出絕望與焦慮。
  ■申述網路文章〈困境與抉擇〉的主題「生命是持續而不曾間斷的累積過程,不會因一時的際遇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希望讀者在面對人生時,要能既積極又從容:一邊累積各種能力,讓生命的力量得以滋長;一邊不時放空自己,讓生命得到呼吸與喘息的空間。
作者簡介
彭明輝
  劍橋大學控制工程博士,曾獲中國畫學會「藝術理論金爵獎」與「帝門基金會藝術評論獎」,現任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學系榮譽退休教授。
  40歲以前閉門讀書;40歲以後開始摸索跟這塊土地與同胞互動的方式。
  1995年愚人節與朋友創辦新竹文化協會,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1996年與朋友一起成功地擊退中央與地方炒地皮集團的1,025公頃香山濕地開發案。1999年擔任社區營造學會理事,因為看見社區組織有樁腳化的危險,開始謀思替代策略。
  1999年參與朋友的災區「921民報」工作與災區重建工作。
  1999年與朋友發起社區大學,並擔任全國促進會常務理事;後因為社區大學偏重中產階級的需要而漠視工、農,退出該團體,轉而與美濃的朋友一起研究WTO與農業。
  2003年在朋友協助下建立「社區大學SARS資訊網」,寫出全球第一本《SARS防護手冊》。
  2004年開始參與生命教育,並曾擔任生命教育學會常務理事。
  目前為農陣自由學者。但我最喜歡寫的文章是影評、畫論、小說導讀,以及人生哲學。
目錄


第一部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Unit 1:困境與抉擇
Unit 2:不後悔的人生
Unit 3:活著,為了什麼
Unit 4:尋找終身伴侶
Unit 5:財富的意義與迷思
Unit 6:平凡人都可有不凡的價值
第二部  學業、志業與職業Unit 7:為自己念大學
Unit 8:因應產業變遷的碩士教育
Unit 9:留學的三個理由
Unit 10:職業、興趣與志業
Unit 11:給進退兩難的博士生
Unit 12:壯遊與神遊
第三部  婚禮的祝福Unit 13:不確定的年代,不確定的愛
Unit 14:怨偶與佳偶(上)
Unit 15:怨偶與佳偶(下)
Unit 16:不婚,不是最壞的選擇
第四部  人生的智慧與陷阱Unit 17:不要當無趣的中年人
Unit 18:只有生命,沒有矛盾
Unit 19:幸福,在看不見的地方
Unit 20:走出理性與感性的戰爭
Unit 21:30而立,40而不惑


序文
  很多人都曾經被一段文字感動過:「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僥倖巧取也不可能長久保有。如果我們看得清這個事實。許多所謂「人生的重大抉擇」就可以淡然處之,根本無需焦慮。而所謂「人生的困境」,也往往當下就變得無足掛齒。」
  這是引自我寫過的一篇文章,它二十年來一再被人重複在網路上廣泛地轉貼、流傳。很多人轉貼時沒有篇名,有人用「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當篇名,也有人把它命名為「若要讚美晴天請等到黃昏之後」,其實我原來給它的篇名是「困境與抉擇」。
  如果你曾經喜歡過這一篇文章,那麼這一本書就是為你寫的。
  我在清華大學教了二十年通識教育,修課的學生來自各種不同的科系。我在通識課裡常常用這一段話開始第一堂課:「我無法教你們如何多賺一億元,但是我可以教你們如何少賺一億元卻活得更快樂。」我講人生哲學,講俄國和法國的存在主義小說,通過小說引導學生去看見愛情、婚姻與人生較深刻的一面,也引導他們去思索愛情、婚姻與人生中的陷阱與抉擇。我也帶過許多社區媽媽讀書會,其中一個延續至今十幾年,而參與的人慢慢包括一對又一對的夫妻。同樣地,我帶著他們走過婚姻的衝突與絕望,陪著他們去尋找人生中值得追求的各種心靈上的滿足。我帶著他們讀小說,看電影,看畫。希望有一天會帶著他們到伊斯坦堡、希臘、義大利進行深度的文化之旅。
  在這過程中,我被詢及各種有關學業、職業、志業、婚姻與人生的問題。這本書把其中較常被問及,也較值得深談的問題彙整成四大部。第一部「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算是一個綜合的序論,扼要地將「困境與抉擇」的觀念伸展到愛情、財富、人的價值與人生的意義。後面三部分別探討「學業、志業與職業」、「愛情與婚姻(婚禮的祝福)」,以及「人生的智慧與陷阱」。
  我把這本書當作是未來繼續寫作「普及版人生哲學與人文素養叢書」的第一冊。
  表面上我是一個工學院的教授,但是卻又擔任過清華大學藝術中心主任和台北市立美術館諮詢委員,也曾經在清大人類學研究所和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開過課,擔任過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和生命教育學會的常任理事,參與過許多社會改革運動,最近剛出版一本驚動農業行政與農業學術界的書:《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常常有人問我:一個工學院的教授為何要跨這麼多領域去學習?我完全只是為了解決自己生命的困惑,而從來不曾為了向任何人炫耀或爭輸贏。
  年輕的時候我輕易地相信了古典中國有關聖人的傳說,大學畢業後從自己的實踐裡對這些傳說感到難以置信,卻又無法確定過去代代相承的傳說到底是一相情願的胡謅?還是信而可徵?先聖先賢俱已逝,如何確認什麼才是事實?
  為了要回答這問題,我在出國前曾經花了將近十年時間研究科學、哲學和西方的藝術與文學。西方的文化史有一個特色:每一個時代都很清楚地質疑上一個時代的理想,清楚地釐清那些理想中有哪些根本是不可能的;每一個時代也都認真地提出他們認為可以在人間實現的新理想。這樣累積下來的學術傳統跨越一切科系的藩籬,以整個學術群的心智一起探究著屬於人類物質與精神上的事實與理想。通過這些事實,我希望為自己確認什麼是人類真正可以做到的精神理想,什麼是只能心嚮往之而無法在人間實現的喂嘆,而哪些又純屬無稽之談。
  生命的困惑是個人文問題,但是人文之所以會瓦解是因為科學的壓迫。站在21世紀,想要重振人文精神,同時抵敵科學的壓迫,非得要一個人同時跨越人文與理工不可──要自己去浸淫才有機會深刻地瞭解人文,要有能力洞穿科學才有辦法真正地知道它的極限。
  國內有過許多「科學與人文」或其他跨領域的對話,我聽起來都雞同鴨講,或者游談無根。如果妳熟知歐陸的學術傳統,就有機會從很多人的身上看到:科學和人文如何可以在一個人的身上融合,或者在學術社群裡深刻地對話!
  希望未來我將有機會把自己在這方面的體驗介紹給國人。
內文1學業、志業與職業

人活著,必須面對五大課題。首先,要有足夠的財富來緩解生理的痛苦,與物質條件所引起的屈辱。其次,要有能力追求精神上的快樂與滿足,以及解除心理與精神上的痛苦與煩惱。這兩種能力無法從財富衍生,必須要另外想辦法培養。此外,我們必須從事有意義的活動,才能藉此肯定自我,並滿足意義感的需要。最後,天有不測風雲,人還必須要有面對困境與承擔厄運的能力。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一個人自我發現與自我完成的能力,以便讓我們有能力面對上述的人生五大課題。因此,受教育的目的不僅僅只是為了賺錢養活自己和家人,同時也是為了要學習愛人與被愛的能力。尤其在大學與研究所,更是培養人文素養、充實自我、探索人生意義的重要階段;而解脫煩惱與痛苦的能力,以及和命運共處的能力,則是每一個人一生的修行。

同樣地,職業可以只是滿足我們賺錢養活自己和家人的需要,但也有機會在工作的過程中滿足我們一部分自我實現的需要,以及人生的意義,而使職業變成一種「志業」。

在這產業劇烈變遷的時代裡,如何兼顧在校期間的課業與自我成長,以及個人在職場上的永續就業與個人胸襟、視野的持續發展,並非容易的事。尤其是面對著國內外博士生過剩,而高學歷人口失業潮隨時可能會來的窘境,留學、壯遊,以及如何用文科的博、碩士學位去找到第一份工作,都讓很多年輕人深感困惑。

這一部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學業、志業與職業的各種議題,希望有助於在學與剛畢業的年輕人找到適合自己的抉擇。

為自己念大學
很多人把社團和愛情當作跟課業同等重要的畢業學分,因為好的男孩和女孩往往在大學裡就變成了死會,而一旦離開大學就得要準備好就業能力。由此可見大學是人生最關鍵的階段,高中生是青澀的少年,經過大學的化育,蛹將成蝶,帶著心愛的伴侶共赴人生旅途,分享生命裡的酸甜甘苦。

但是在這個有挑戰性的高薪工作愈來愈多的時代裡,許多人也因為社會財富的累積而有機會接受較長期的教育。加上廣設大學,使得大學和碩士班都幾乎是想念就可以念,升學率接近百分之百。大學與碩士班愈來愈像是六年制的直達車,因而它們在一個人生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就更形重要。

很可惜的是:儘管教育的機會增加了,整個社會對於大學與碩士教育的期待還是跟過去一樣刻板、狹窄。

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學校還是培養謀生技能最快速的地方。但是,大學並非僅僅只是培養就業技能的地方,她還可以讓我們培養第三章所提到多種攸關幸福的能力。大學也是我們認識朋友、結交知己、墜入愛河、愛上文藝與哲學、尋找人生方向的地方,即使在餐廳排隊都還可以具有社交功能。

大學是一個人打開人生視野最重要的階段,充分利用大學資源的人將有機會奠下掌握跨領域知識的基礎。比爾‧蓋茲(Bill Gates)在接受哈佛榮譽博士學位的演講中提到,他「常坐在一些我根本沒選修的課堂上」,「哈佛教會我許多經濟與政治的新觀念,也讓我在科學新知上獲益良多」。他在演講中也說到:「離開哈佛時,我並未真正認知到世界上存在著可怕的不平等──那些駭人的健康、財富及機會上的落差,讓數以百萬計的人生活在絕望中。」但這並非哈佛大學的錯,只能說比爾 ‧蓋茲求學期間太急於創業與出人頭地,使他看不到哈佛可以提供的更寬廣視野。

花四年時間念大學是不是值得,主要是看自己有沒有好好利用她的學習資源。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所有人都要捨棄科技大學去念普通大學,也不意味著所有人都要一離開高中、高職就立刻進入大學。教育應該是適才適性的發展過程,不同的人應該要各自去摸索最適合自己的軌跡。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點我購買※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李小姵n28197 的頭像
    李小姵n28197

    李小姵的迷你博客來

    李小姵n2819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