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trottr
李小姵的迷你博客來
國家地理雜誌百年攝影經典
Feb 28th 2012, 14:12

國家地理雜誌百年攝影經典國家地理雜誌百年攝影經典※點我購買※

國家地理雜誌百年攝影經典※點我購買※

  這本精采絕倫的攝影集在 1994 年首次出版時,就榮登美國的年度最暢銷禮物書榜;到了今天,書中的影像依然經典。在《國家地理雜誌百年攝影經典》中,讀者除了可以飽覽《國家地理》雜誌的得獎照片之外,還能一窺照片背後的故事,以及攝影師拍攝時的工作點滴。   書中的照片捕捉到自然界動植物難得一見的瞬間,記錄下世界各地民族生活中的重要時刻。許多較早期的照片使新照片的重要意義得以確立,也說明了《國家地理》雜誌如何建立起一套獨特的拍攝手法,成為維持了數十年的傳統,同時又能在歷史的變遷之中與時俱進。
  導言〈百年遞嬗〉,述說國家地理學會早年再三突破技術上的困境,建立獨樹一幟的影像風格,之後的五大章,分別就陸地與海洋的野生動物,美國與世界各地的文化,以及科學,這五個國家地理學會向來關注的主題領域,以一幅幅驚人的影像,展現國家地理攝影師的拍攝技巧和想像力。
  各章末附有一篇〈採訪第一線〉,由攝影師的角度敘述他們實地拍攝時的冒險歷程——時而幽默詼諧、時而險象環生,但總是引人入勝。作者賓達威瓦從技術、美學和紀實三個層面,介紹攝影師的可貴成就。
作者簡介
莉雅.賓達威瓦(Leah Bendavid-Val)
  現任國家地理學會叢書部攝影出版主任,著有《宣傳與夢想:拍攝1930年代的蘇聯與美國》、《變動中的現實:蘇聯近代攝影》、《國家地理雜誌百年攝影經典》、《紙與玻璃的故事:國家地理攝影先驅》,以及最近的《無言歌:蘇菲亞.托爾斯泰伯爵夫人的相片與日記》。在世界各地博物館策畫過多場攝影展。
目錄

28  前言
30  百年遞嬗
72  遙遠的他方
114 原野的故事
118 海底大探索
232 科學最前線
276 美國面面觀   


前言
  與中世紀的藝匠一樣,我父親相信家傳技藝要趁子女年幼時傳授。在我 12 歲的時候,他就給了我第一部相機;到我 16 歲,他又安排我跟隨一位著名的《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到英格蘭出任務。
  「好好跟著他,」我父親對我說:「他給相機裝上 50mm的鏡頭,你就跟著裝。從早到晚,他怎麼拍你就怎麼拍。」
  說到這裡,母親插嘴了:「不過天黑以後就不准再學他了!」
  即使早在那個時候,《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的名聲就已經不限於攝影一項。最近有一位還說:「真想過一過大家都以為我在過的那種日子。」就算《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豪邁瀟灑的形象似乎被誇大了,但他們所過的生活絕不單調無聊。我們的攝影團隊曾在鯊魚攻擊、軍隊入侵、飛機墜毀、火山爆發之下大難不死,歷劫歸來。
  當別人問起,我們的攝影師是如何拍出世界一流的照片時,他們也許會聳個肩,說:「光圈設在 f/8 ,然後人到現場就是了。」話雖輕鬆,人到現場的意義可是無比重大。
  我想起自己在巴里島出任務時遇到的困難。那時我連試了好幾天,想要在日落時分,把在普里亞丹一扇精雕細琢的大門前表演的舞者拍下來。其中兩次被雨打斷,還有兩天夕陽的光線有點平淡。然後,毫無預警地,一場熱帶風暴就在最恰當的時候襲來,天空轉為杏桃色,舞者的身體在奇特的光線下閃耀著光彩。我終於拍到我們要的照片( 96頁)——緊接著立刻大雨傾盆。運氣嗎?當然!但人在現場才是關鍵。
  早期攝影所用的底片感光度低,相機也很原始,因此在光線上重視的是光量,而不是光質。即使如此,早在1895 年,《國家地理》雜誌就已經開始刊登照片,以後更漸漸發展出「圖片故事」,這是後來社會史學家後來給予本刊報導的稱呼。
  我的祖父告訴過我,他和其他攝影先驅者在 19 、 20 世紀交替那個時代的工作方式。他們會載著一整車的器材,前往世界上的許多偏遠地區;這些器材不但笨重,而且很脆弱:有易碎的玻璃板、顯影藥劑、湊合而成的暗房,長時間曝光所需的三角架,以及簡直帶不動的相機。一趟任務下來,攝影師可能拍不到 100 張照片。
  現在,我們的攝影師一天之內拍到的照片,就是這個數字的好幾倍。攝影師利用的仍然是光:這是個人人可得、但不可求的變數。有了感光度較高的底片和精密的新型相機,他們可以利用光線拍出攝影前輩只能夢想的照片。《國家地理》雜誌一直走在攝影與印刷技術的最前端,兼顧傳承與求變,已經走過一個精彩萬狀的世紀——全世界最長的一次曝光。
  讀者可以在本書中看見攝影演進的歷程。姑且不論技術,一些最早的攝影作品,和今天的比起來毫不遜色。為什麼呢?就像雞和蛋一樣,想像力和影像是分不開的。捕捉到那一刻的並不只是相機——還有攝影師。
吉伯特.葛羅夫納
國家地理學會總裁兼理事主席

內文1
百年遞嬗
舊大陸的新影像

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國家地理學會大廈,十幾位攝影師正擠在八樓的一個房間裡。員工大多已經下班,只剩下留守的警衛、幾個趕截稿的人,還有這群各自帶了片盤來的攝影師。大夥兒聚集在一間沒有窗戶的放映室裡,利用這次難得的聚會,安然享受一場他們特有的娛樂。這是一場「幻燈片派對」,每個人帶一盤自己的 35mm 幻燈片,喜歡的話也可以帶瓶酒。有人打開了幻燈機,關掉天花板上的燈,於是大家就著幻燈機燈泡的微弱光線,開始了一場交流的儀式。他們正在展示各自拍到的照片,不是給讀者、也不是給編輯,而是彼此觀賞。

攝影師出一趟任務,可以帶回來 600 到 800 卷底片,大約2萬到3萬格影像,視任務的性質而定;不過當然不會 2 萬格拍的都是不同的主體。攝影師會預先考慮編輯流程,把這些照片篩選到剩下一個片盤的數量,也就是大約 80 張。許多攝影師說,他們努力拍照就是為了這一盤照片。日後圖片編輯會再從中選出 30 張來刊登;而他們就是一心要拍出這麼一組盡善盡美的影像,好讓圖片編輯不知從何選起。

才從剛果的恩多其地區回來的麥可‧尼可斯(Michael Nichols),放映的是第一次見到人類的大象和黑猩猩的影像。他一張張切換幻燈片,一邊回答關於他那些精密卻棘手的遙控相機的問題。喬治‧史坦梅茲( George Steinmetz )拍的是印尼新幾內亞一個部落的人民。他說當地男子會配戴用貝殼雕成的鼻飾,而這個鼻飾往上指或往下指,代表這個人的心境;很多女子只有半截手指頭,她們在童年時若有親人過世,指頭就要被剁掉。大衛‧亞倫‧哈維( David Alan Harvey )拍的是墨西哥瓦哈卡的居民。他心目中的上乘攝影,是可以讓美國人看到照片中的瓦哈卡人時,感覺到的親切多於陌生。茱蒂‧科布(Jodi Cobb)帶來的作品則是臉塗得很白、形如鬼魅的日本藝伎,每一幅都是充滿了優雅與溫情的親切影像。正在為《國家地理》雜誌拍攝有關詩人惠特曼的報導的瑪麗亞‧史丹佐(Maria Stenzel),帶來的幻燈片只有一張,上面是個年輕人坐在海灘上,正仰頭凝視夏日藍天中一架飛機拖著的一幅空中廣告布條,布條上是個赤裸著胸膛的男子。史丹佐在長島的蒙托克附近捕捉到這未經安排、純屬意外的一刻,令人聯想到惠特曼的氣質;蒙托克正是惠特曼常去的地方。「健壯、精力旺盛、深情的青春啊——」惠特曼寫道:「充滿美感、力量、魅力的青春⋯⋯。」史丹佐以單一幅影像,就找到了一處熠熠生輝的地點、一行詩句,以及她想要令人聯想到這位詩人的那種象徵氣氛。

齊集在這場幻燈片派對上的攝影師,正在分享他們不論於公於私,對攝影所懷抱的那份熱愛。每一位對完美性都有自己的觀點,也都在追隨一種跨世代的傳統。

國家地理雜誌百年攝影經典※點我購買※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李小姵n28197 的頭像
    李小姵n28197

    李小姵的迷你博客來

    李小姵n2819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