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trottr
李小姵的迷你博客來
設計小史
Feb 28th 2012, 14:22

設計小史設計小史※點我購買※

設計小史※點我購買※

本書為三言社出版《設計小史》新版書!
  ◆第一本內容精要、資訊完備的設計史隨身書
  ◆德國權威出版社Du Mont經典系列叢書!
  ◆一次博覽當代經典設計和設計名家的故事
  ◆從基礎概念、風格沿革、設計大師到材質發展,全面解答設計關鍵問題
  ◆內附好用資訊---設計大師簡介、專有名詞解釋、設計大事記、博物館一覽及中英、英中索引

  設計界關鍵人、事、物,一次完整介紹,最完備的精華版世界設計史!
  一本完美的設計史隨身書,輕鬆讀、隨時看!
  設計是什麼?設計一詞出自何處?設計史源於何時?好設計訴求哪三大功能?誰是史上第一位設計師?哪一家公司是量產市場的鼻祖?哪些設計師是當今設計界的超級巨星?未來的明日設計走向為何?
  在設計成為顯學的今天,認識設計史與當代設計大師已成為多數人必備的常識。對於有心涉獵的讀者,往往會發現設計史相關書籍相當缺乏,且多是大部頭的精裝書。為了讓知識的吸收更貼近讀者的需要,德國權威出版社DuMont以精美的圖文編排,將大量專業知識去蕪存菁,濃縮在方便攜帶的開本中。
  相較於市面上其他書籍,本書的出版相當難能可貴,針對多數人的需要,提供了一部易讀且有組織的設計史,並引介這個日益複雜的主題。本書圖文並茂,讓讀者輕鬆認識設計史,並建議讀者充分利用本書提供的完整資訊,時時增進個人的設計知識功力,品味設計的美學生活。
  書中內容涵蓋當代所有經典的設計風格和代表設計師的介紹,書末更檢附好用的查閱資訊,是設計愛好者最方便的隨身小百科,更是濃縮精華版的世界設計史。
作者簡介
湯馬士.豪菲
  畢業於波鴻大學(University of Bochum),論文主題是關於1980年代的新德國設計運動(New German Design movement),現為藝術和藝術史書籍編輯。
譯者簡介
陳品秀
  台北市人,台大哲學系畢業,先後在美國新墨西哥州州立大學和亞歷桑納大學藝術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主要關注為視覺藝術和大眾文化。現為英文教師,並從事藝術創作和翻譯,譯作包括《時尚小史》、《設計的表裡》、《觀看的實踐》等書。
目錄

2 前言
8 導論
設計:在藝術……∕……和工業之間
10 設計是什麼?
設計是什麼?∕設計和計畫∕工業革命∕詞彙定義∕假設∕改革運動∕「形隨機能」∕設計師這個職業∕平面設計∕設計的功能∕設計是一門科學∕跨越界線∕設計現況∕設計史
20 早期歷史 1750-1850
早期歷史∕工業和科技∕政治和經濟∕倫理學和美學∕震顫教徒的生活風格和工藝∕比德邁時期∕中產階級的家居文化
30  工業革命 1830-1880
蒸汽機改變了世界∕從工坊到工廠∕科技和機械化∕普爾門車廂∕專用家具∕工業擴張和歷史主義∕威望和展示∕維多利亞時代∕世界博覽會和國際競賽
◎索涅特兄弟
42  改革運動 1850-1914
改革運動∕莫里斯與藝術和工藝運動∕藝術和工藝運動∕「新藝術」:一種國際性運動∕「新藝術」在比利時∕「新藝術」在法國∕南錫∕巴黎∕德國:年輕風格∕慕尼黑∕達姆施塔特∕威瑪∕「新藝術」:擺盪在藝術和工業之間
62  現代之路 1890-1914
現代之路∕麥金塔和格拉斯哥藝術學院∕世紀轉換時的維也納∕「形隨機能」∕萊特∕德國工藝聯盟∕
◎德國通用電氣公司和貝倫斯
74  革命和前衛 1915-1933
藝術融入生活∕塔特林:「藝術家是生活風格的規劃者」∕利西斯基∕陶瓷設計∕織品設計∕創意國際∕荷蘭:風格派1917-1931∕風格派家具設計∕風格派建築∕包浩斯1919-1933∕包浩斯裡的風格派∕需求vs.奢華∕包浩斯建築∕德國的國民住宅∕「國際樣式」
98  奢華和權力 1925-1945
對比的年代∕裝飾藝術∕奢侈的手工藝品∕裝飾元素∕閃閃發亮∕高級時尚∕裝飾藝術國際化∕工業化量產∕美國的裝飾藝術∕現代工業設計∕設計和科技∕大蕭條∕流線形∕第三帝國的設計∕納粹對「現代」抱持的態度∕「勞動之美」辦公室∕福斯汽車∕為人民打造的收音機
110 經濟奇蹟 1945-1960
1950年代∕家具的有機設計∕美式生活∕消費和進步∕義大利經濟奇蹟∕藝術和設計∕德國:從復原到經濟奇蹟∕腎形桌和美耐板∕「好造形」∕烏爾姆設計學院∕斯堪地那維亞的居家設計∕柚木獨領風騷∕丹麥式現代
◎雷蒙.羅威
144 好造形和好設計 1954-1968
消費和科技∕德國∕義大利∕設計烏托邦∕「好造形」和新機能主義∕義大利:好設計∕塑膠和聚酯∕卡泰爾∕形象問題
◎百靈公司
158  實驗和反設計 1965-1976
實驗、烏托邦和反設計∕消費社會遭受打擊∕機能主義的危機∕德國對機能主義的批判∕另類設計∕流行文化和烏托邦∕義大利的反文化運動
166 後現代主義 1968-1994
從現代到後現代∕後現代理論∕後現代建築∕後現代設計∕「阿基米亞工作室」∕「孟斐斯」∕狂野的八○年代∕新設計∕德國「新設計」∕英國:新簡約∕西班牙的「新設計」∕法國:設計場域的巨星∕「新設計」之後∕進入1990年代:設計和科技∕高科技∕微型化∕例如:新力∕隨身聽∕東西消失了∕電腦和設計∕設計和行銷∕例如:帥奇錶∕設計管理和服務設計∕設計和文化∕例如:維特拉∕設計和環境∕設計和判斷∕接下來呢?
195  名詞解釋
197  設計大事記
202  博物館和設計收藏
204  參考書目
208  中英索引:主題
213  中英索引:人名
219  英中索引:主題
224  英中索引:人名
230  圖片出處


前言
  設計無所不在。近年來,設計成為大家所關切的一個主題––––很難被定義為「嚴肅」題材的「設計」普遍出現在報章雜誌,甚至出現在電視上,這些媒體定期報導精彩的展覽、新設計和「設計界」。而特殊主題的專書、生活時尚雜誌上的耀眼文章、展覽目錄以及本身就是設計產品的書籍也淹沒了整個市場。有幾個個別時期,諸如「裝飾藝術」(Art Deco)、「搖擺的五○年代」(swinging fifties)和「狂野的八○年代」(wild eighties),在這個通俗性的設計面向中尤其突出。
  設計史就像藝術史一樣,也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學術領域。這個領域在英國尤其先進,「設計史學會」(Design History Society)從1977年便存在於世;而當今主要的設計史學家也都是英國人。還有就是設計史和藝術史之間的界線並不十分清楚,設計學者、評論家和設計科系的學生往往來自藝術史這個學術領域。除此之外,他們的作品也見諸報章雜誌或設計界。不過儘管有了這些林林總總的出版和發表,我們依舊很難找到有關這個主題的一般性介紹,抑或是簡單的總覽概要。沒錯,與浩瀚的藝術史場域相較,設計史毋寧是稀少的,感興趣的你最好事先有心理準備,知道設計是個狹隘的領域,並到藝術史部門的書架上繼續探賾索隱一番。另一方面,高度專業性的學術文章和那些賞心悅目但所言不多的大開本圖文書之間,也存在著一道不容易跨越的巨大鴻溝。
  這本「設計速成課程」提供了一部易讀且有組織的設計史,並為這個日益複雜的主題做了引介,希望此舉有助於弭平鴻溝。有著豐富插圖的這本書將著重於國際政治和文化關聯的比較與解說。這裡,我們不企圖羅列出所有設計師和公司的名號;相反地,這個速成課程是「被設計」來呈現設計的主要發展路線和產生影響的因素。此外,用以檢視設計史上重要設計師、公司和決定性轉捩點的「小專欄」,也為理解某一時期或傑出設計本身提供了必要的相關例證。
  為了提供讀者更便捷的參考資訊,書中同時檢附了名詞解釋、雜誌和文獻參考書目,以及一份全球各地設計博物館和展覽的指引名單。
湯馬士.豪菲(Thomas Hauffe)
導論
  設計:在藝術……
  設計無所不在。這句話在空氣中迴響著,我們可以這麼說—你幾乎可以說,我們在每一次呼吸中都嗅到了它的氣息。
  如同藝術和文學、戲劇和音樂那樣,設計也成為主流報紙生活版以及流行報章雜誌文化版面上的固定主題。在從前,商品設計師的大名—著名服裝設計師除外—並不會引起多大的共鳴,但今天,設計界的明星幾乎就和音樂、演藝界的明星一樣有名。像是索薩斯(Ettore Sottsass)、史塔克(Philippe Starck)、查爾斯和蕾.艾姆斯夫婦(Charles and Ray Eames)、瑟恩(Matteo Thun)等人的名字就和他們的設計齊名,而著名設計師本身也具備藝術人格的光環。公司甚至在產品上印了設計師的姓名,如同藝術家的簽名一般。為了增加產品的價值感和商業吸引力,公司會推出「限量和簽名」版的椅子、音響和玻璃製品。而被譽為另一種特殊設計師的建築師也總能贏得公眾的掌聲,尤其是那些勇於突破現狀的建築師:蘇利文(Louis Sullivan)、萊特(Frank Lloyd Wright)以及蓋瑞(Frank O. Gehry)等。
  今天,設計已是文化史中被認可的一個區塊。同時,有關現代設計經典作品的知識幾乎已成為一般性的文化資產,設計產品也以展示藝術品的方式呈現出來。設計在經過近年來的蓬勃發展之後,「狂野八○年代」新設計派(New Design)那種具有挑釁意味的家具已安放在美術館內,就擺在索涅特椅(Thonet chair)、鉻鐵家具以及包浩斯燈具的旁邊。設計是文化事件,而大型的設計展覽也像大型的藝術展覽一樣,吸引了無數的參觀人潮。
  ……和工業之間
  設計—產品造形的決定要素—不再只是工程師的特殊考量,而是一項極重要的行銷因素,有愈來愈多公司認為它的重要性足以左右其商業策略。在各項產品技術已臻成熟的這個年代裡,市場上不再有懸殊的品質分野,而決定產品價格的工資和材料費也趨於相同且咸少變動。於是,設計成為致勝的關鍵所在。人們不僅設計個別產品的外形,也設計、營造整個公司的形象,小至公司的信紙字頭,大到公司建築,從袋子乃至於廣告,幾乎無一遺漏—此即所謂的企業識別(corporate identity)。整體的「企業哲學」從裡到外都需要溝通。
  企業顧問、設計中心和公共機構,還有經濟部以及商社,全都支持這類透過發表、展覽和競賽所激發出來的設計效應。
  總之,設計的整體表現也導致該詞彙的自我膨脹,它就像認可標章一樣,廣泛應用在各種事物上,以增進這些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突然之間,我們有所謂的設計師牛仔褲、設計師玻璃、設計師家具,甚至匪夷所思的設計師藥品。而其中沒有一項和這個詞彙的原始意涵扯得上任何關係。
  緊跟著淋漓盡致的詞彙胡謅之後,到了1980年代,在科技發展和新美學思維打破了藝術、工藝、工業和設計的界線之際,針對「設計」一詞的意涵,終於有了頗具分量且嚴肅的討論出現。
  今天,「設計是什麼?」這個問題幾乎就和「藝術是什麼?」一樣難以回答。設計因為受到理論和實際面的各種因素影響,不再只具有一種定義。儘管如此,也或許正因如此,嘗試為設計標出其領域範圍,毋寧是極為重要的事。

內文1

設計是什麼?

今天,對多數人來說,隨著「設計」這個詞彙使用得愈加頻繁,它的意義反而變得不甚清楚了。媒體、廣告業和行銷界都基於不同的目的而使用這個詞彙,並經常將其不斷衍生的意義指向完全不同的面向。那麼,在這團混亂的背後到底是什麼呢?

設計和計畫
就詞源學而言,「設計」(design)一詞來自拉丁文disegno,這個字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便用來指稱作品的草圖或素描,大體來說,就是一件作品最根本的理念。據此,在16世紀的英國,「設計」一詞意指「製造完成某件東西的計畫……一件藝術作品的草稿」,不過根據本哈德.比爾德克(Bernhard Bürdek)的說法,它已具備「應用藝術物件」的意思了。

工業革命
今天,我們通常使用「設計」一詞來泛指工業產品的草圖和計畫。所以,至少我們可以將這個詞彙局限在工業革命後的時期,工業革命始於英國,然後擴散到其他國家。而隨著工業化的到臨,設計史也跟著展開了—約在19世紀中葉。

詞彙定義
人們通常怎麼去定義一個詞彙呢?一般來說,我們會介紹它的主要含意和重要特性,並且把它和相關詞彙做個區分。在「設計」這個例子中,一方面人們總是企圖將它和藝術做分野,而另一方面則想把設計和手工或工藝區分開來。

沒錯,在設計史的課程中,對於設計是什麼、它應該完成的任務為何,以及什麼是該強調的重點等,大家的看法相當分歧。於是,可以想見的矛盾牴觸便跟著出現,針對「設計」的意涵為何也不斷爆發嚴重爭論。在德國,1945年以前的時尚工業產品甚至不稱為「設計」,而叫做「產品造形」(Produktgestaltung)或「工業塑形」(industrielle Formgebung)。

假設
設計的定義和內涵都已經改變了。稍早,定義「設計」的單一取決因素為一件產品的工業生產,因為在工業化過程中分工情況愈來愈明顯,從第一份草圖到實際產品的出現,這整個過程不再掌握在同一個人手中。於是,工業化造就了設計師這個職業的基本需求,而這些人也就是後來我們所熟知的工業設計師。

和工業生產方式密切相關的是系列生產以及大量製造:許多日常用品,像是各種家具等,並不只生產一件,而是採大量製造的方式。新的配送方法(型錄和銷售代表等)以及漸增的廣告運用也創造了極高的營業額。19世紀中葉,在排除了諸多貿易和關稅障礙之後,買賣更加國際化了。

改革運動
從工業化的早期開始,社會上就不斷興起各種運動,尤其是在英國和德國兩地,這些運動想要透過精巧的工藝、社會參與以及大眾品味的培養等改革,去對抗工業革命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改革運動的方向之一就是堅決回歸過去,以品質較好的手工製品取代廉價、質差的工業產品。第二個方向則是在配合工業製程的情況下,力求產品造形和款式的改善,以便能夠生產出時髦、價廉、耐用和美觀的工業產品。


設計小史※點我購買※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李小姵n28197 的頭像
    李小姵n28197

    李小姵的迷你博客來

    李小姵n2819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