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trottr
|
帕金森法則:管理課上教不到的人性工作學
Feb 28th 2012, 15:17
帕金森法則:管理課上教不到的人性工作學※點我購買※
帕金森法則:管理課上教不到的人性工作學※點我購買※
1950年代至今仍普受歡迎與流傳的管理小定律、大常識! 一本讓你認清: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的那些工作場所幕後問題! 帕金森與彼得(《彼得原理》作者)、亞當斯(職場漫畫「呆伯特」作者)三人,都是以幽默的角度探討全球共通的管理原則。─《經濟學人》雜誌 你是否曾納悶,去某些機關行號辦事,為什麼明明職員看起來滿多的,也沒有人閒著,但還是要等很久、甚至還得過幾天再跑一趟,才能把事情辦好? 或者,公司所謂的「核心決策小組」,明明應該是幾個人的小編制,為什麼不知不覺間,人數逐漸暴漲?而且怎麼盡是些庸才? 還有,為什麼討論預算的時候,超大的金額可以三兩下就過關,大家卻為幾千元耗上幾個小時還沒結論? 這些常見的組織弊病,早在1958年,C. 諾斯寇特‧帕金森就提出了精闢的觀察與解答。但他談的不是如何提升績效或競爭策略,而是從組織的核心──「人」出發,剖析人性的弱點如何影響自己在組織內的命運,又如何左右組織的存亡。他以軍人的敏銳和史學家的洞見,將他的見解濃縮為這本精確又詼諧的管理法則。 舉其中最膾炙人口的幾項為例: 「工作變多,是因為我們『有多少時間,就找得出多少事做』。」(所以有些人會故意加班) 「長官加人,加的是助手,不是對手。」(所以公司高層一堆庸才) 「辦公室愈豪華,組織愈有問題。」(實例繁多不勝枚舉) 在「帕金森法則」問世近五十年後的今天,它被引述、應用的領域,從國家選舉、政府運作、企業經營,到個人的時間與財富管理,早已深入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 你不知道這就叫「帕金森法則」,沒有關係,你可以從讀這本書開始認識它。 作者簡介 C.諾斯寇特.帕金森 (C. Northcote Parkinson, 1909-1993) 英國海軍歷史學家與作家。因《帕金森法則》一書,不僅成為全球暢銷書作者,亦名列《經濟學人》雜誌所選「世上最有影響力的管理學大師」之一。但他獨特的背景與見解,也讓《經濟學人》稱他為「非傳統定義的『管理學大師』」。 帕金森從就讀劍橋大學時期,便對海軍史興趣濃厚,二十六歲於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取得博士學位。畢業前即進入英國自衛隊,開始他的軍旅生涯。一九四五年以陸軍少校退役後,成為大學歷史講師。一九五○年受派至新加坡的「馬來亞大學」(新加坡大學的前身)教授歷史,並在旅居新加坡期間,以他在英軍與公家機關服務的經驗,以嘲諷幽默的筆調寫就《帕金森法則》一書,並因此書風行全球,開始長期巡迴演講,以其獨特的幽默感大受歡迎。 帕金森另曾應邀於美國哈佛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執教鞭。一九六○年退休後,成為自由作家,創作一系列以海軍為背景的歷史小說。於一九九三年逝於英國。 《帕金森法則》現已成為管理界的經典之作。連美國管理大師蓋瑞.漢默(Gary Hamel)也推崇,本書所提的組織現象,至今讀來仍深感共鳴。 譯者簡介 張茂芸 譯過書、新聞、影片字幕和多種出版品,當過口譯。獲澳洲國家筆譯及口譯檢定機構(NAATI)認證,及紐西蘭奧克蘭科技大學(AUT)筆譯及口譯證書。譯作包括「哈佛商業評論」專刊《賈伯斯的無價智慧1、2》、「哈佛商業評論管理錦囊」(Android Market的免費app.)、《非營利組織──哈佛商業評論精選》、《領導人的逆思考》、《安妮的故事》等。 目錄
序 .員工變多,不代表工作變多 .開會時狀況外的人,才是表決的關鍵 .愈少的錢,要花愈多時間討論 .內閣人數愈多,愈無實權 .條件愈苛,愈找得到人才 .辦公室愈豪華,組織愈有問題 .真正的大人物,不站在會場中央 .組織生病,多半是自作孽 .愈有錢的人,愈不怕被綁架 .愈常讓前輩出差,他愈早退休
序 這世界,在某些人眼中,還算是個理性的地方。這些人,或許年紀還輕,或許在學校教書,也或者專門編憲法史、政治學、時事一類的教科書。這些人在腦中勾勒選賢與能的樣貌,以為大眾自由選出的部會首長必屬賢能。他們想像企業的領導人係由股東選出,懂得從基層中選才、賦予管理重任。以這類想像為主題的書也不少,大方闡述者有之,點到為止者有之。 然而,只要在政治這方面有一丁點閱歷的人,就知道這堆想像全是胡謅。賢能之才共聚一堂密商國事的場景,不過是老師憑空杜撰的故事。偶爾提醒大家這些都是假象,才是有益身心之舉。同學們啊,可千萬別再讀社科或企管類的書,但若這些書歸為小說類則不在此限。好比說,把這兩類書穿插置於哈葛德(Rider Haggard)的冒險小說和威爾斯(H. G. Wells)的科幻小說之間,讓社科、企管、猿人與太空船打成一片,這些教科書就害不到人。要是把它們放到工具書區,殺傷力可就遠超過我們的想像了。 大家對公務員或政府建設都有自己的美好想像,也以為自己的想像就是事實。這讓我思之不由心驚,所以我偶爾會披露一點事情的真相。腦袋清楚的讀者會看得出,能講出這些真相的人,必有不凡閱歷。對腦袋沒那麼清楚的讀者,我的方法是偶爾點他們一下,說明我的理論可是無數龐大研究之心血結晶,讓他們自行想像那滿牆的圖表、塞爆的檔案櫃、滿桌的文具和參考書吧──讓他們的幻想被真相戳破,讓他們曉得這真相不單是一位英才的傑作,更是一間龐大而花錢的研究機構的成就。或許有人會覺得有必要詳述實驗和計算的過程,那就請他三思──全部寫出來的話,要讀完得耗多久時間,要買書又得花多少大洋嘍。 雖說本書中每篇文章都是多年孜孜不倦調查的成果,但真相實不僅於此。最近在某種戰役的研究中,有個「敵軍死亡人數與我軍將領人數成反比」的發現,拓展了全新的研究領域。近來還有關於「鬼畫符簽名」的研究,想找出官運亨通的人做官做到哪個時間點,筆跡會變成鬼畫符,連寫字的本人也無法解讀。既然每天都有新發現,我相信本書未來的各個修訂版,很快就會超越這個首版。 我要感謝授權我重印這幾篇小文的編輯,也就是首次讓「帕金森法則」問世的《經濟學人》編輯,並謝其同意重印我發表於Directors and Councils、Pension Point 等刊物的文章。書中還有幾篇小文,另曾刊於《哈潑雜誌》(Harper’s Magazine)與The Reporter。 多謝插畫家奧斯朋為本書(編按:原文版)添上些許幽默,否則一般讀者可能會覺得這書很硬。上最後要致謝的是高等數學家,因為他們用數學讓讀者看不清真相。謹以本書獻給他們(不過是基於別的原因)。 此外要謝謝我的出版商友人,若少了他們的鼓勵,我難有今天的成就。 C. 諾斯寇特.帕金森1957年於新加坡 內文1
員工變多, 不代表工作變多(摘錄) 工作變多,是因為我們「有多少時間,就找得出多少事做」,這正應了一句話:「最忙的人才抽得出空」。無怪乎閒在家裡的老太太能花上一整天寫一張明信片,寄給遠方的親戚。她可能先花個一小時找好明信片,又花一小時四處找老花眼鏡,用半小時找到親戚的地址,然後用一個多小時動筆寫完。等寫好了,該把明信片丟進隔條街的郵筒裡,但得為了出門要不要帶傘,先想個二十分鐘…這整個工程,忙碌的人只消花三分鐘搞定,另一個人卻可能花上整天想破頭。
如果工作(尤其是文書工作)沒有明確規定何時要完成,那工作本身和實際做這件事的人數,就沒什麼關係(或根本沾不上邊)。沒什麼正事做的人,未必會看起來沒事做。表面上閒晃的人,未必真的無所事事。大家都知道事情愈重要、愈複雜,就愈耗時間,但很少人會想到這個現象衍伸的意義,特別是難以想像這現象在公家機關變成什麼樣子。
政治人物和納稅人都以為(偶爾難免也會懷疑)公務員愈來愈多,代表他們工作量愈來愈重。換個疑神疑鬼的傢伙就會想,人一多必有冗員遊手好閒,要不然就是大家的工作時間相對縮短。不過以上兩種想法都不算對。真相是:公務員的人數和工作量完全沒有關係。我們可以用「帕金森法則」來解釋公務員總人數增加的現象,也就是:不管工作量是多是少、甚至是零,公務員還是照樣增加。帕金森法則之所以重要,在於它是從分析控制人數成長的因素,來歸納成長的定律。
帕金森法則的根據,主要是靠統計得出的數字,這以後再說明。大家比較感興趣的,大概是這個法則怎麼解釋前述的趨勢。先撇開技術細節不談(細節很多),我們先來說明兩個定理,也就是:(1)「公務員加人,加的是助手,不是對手」,和(2)「公務員會為彼此製造工作。」
先說第一點。假設有個公務員A覺得自己的工作量太大,先不管是真是假,總之A會這麼想,八成是因為他發現自己愈來愈沒勁兒(中年人常有的症狀)。於是我們有三種解決辦法:(1)A辭職、(2)找同事B來分擔、(3)找C和D兩個部下來幫忙。不過,我們肯定A一定會選(3)。因為要是辭了工,退休金就飛了;要是找同職等的B來幫忙,等於培養一個對手。哪天他們的長官W退休,豈不是兩人要競爭誰接W的位子?所以呢,A當然會找資淺的C和D來當屬下,然後把工作分給這兩人。如此一來,不但提升了自己的地位,他也成為唯一了解C與D能力的人。
這裡還有一點很重要:C與D是綁在一起的。我們不可能只把事情交給C,因為這樣和找B來分擔沒啥差別,萬一C是A的唯一接班人選,這種態勢就更明顯,所以助手必須至少兩人以上,彼此之間才會有爭取升官的牽制力。等到C也開始抱怨工作量太大(這是必然的結局),A會再找兩個助手來幫忙C,同時為了避免內部講話,還要再找兩個人幫D。於是我們多了E、F、G、H四個人,A升官只是遲早的事。
這樣成了七個公務員做一個人的事,所以要講到第二定理。這七個人彼此間產出很多工作,大家手上都滿檔,而且A做得比以前更累。一個案子可能在每個人手上都得過一遍,好比說,有份文件進來,E看了之後覺得是F負責的事,所以F先草擬了回函給C審閱。C大幅修改後又去請問D的意見,D則請G來處理。可是G那天請假,就把檔案交給H。H把情況整理成一份紀錄給D簽核,然後交回給C。C再修了一下H擬的草稿,就把最新的版本交給A。
那A要做什麼?他大可以眼都不眨就簽核這文件,畢竟他要煩心的事可多了。既然他明年就要接W退休後的位子,現在就得決定是由C或D來接他的棒。他還得批准G請假,即使G不完全符合請假的條件。此外,H最近臉色蒼白,多少跟家裡的麻煩事兒有關,這樣是否該讓H因健康理由離開?F因為會議專案而以特案加薪;E又申請調到;還聽說D愛上了已婚的打字小姐;G和F鬧冷戰(沒人知道為什麼)…所以,儘管A可能把C的草案簽簽了事,不過他畢竟是個負責任的人,得處理屬下們搞出的問題(畢竟有人就會有問題)。他很仔細地看過草案、刪除C和H加的贅言、改回F原本寫的樣子,還糾正了文法錯誤(這些年輕人的文法都不對)。要是一開始沒搞出CDEFGH這麼些人,他自己來寫的結果也是如此。所以說,經辦的人數更多,花了更久的時間,達成的卻是同樣的結果,可是這其中每個人都花了力氣,沒有誰閒著打混。
終於,天黑了,A在暮色中關了燈,下班回家,結束了公務勞頓的一天。他疲憊的雙肩、虛弱的笑容,一如漸增的白髮,都是為了成功付出的代價。
從上面這個例子,大家應該可以了解,公家機關的人肯定會愈來愈多。只是沒人提過,從A開始工作到H上任之間大概是多久時間。我們為此蒐集了大量的統計數據,歸納出帕金森法則。
帕金森法則:管理課上教不到的人性工作學※點我購買※
|
|
|
李小姵n2819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