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trottr
李小姵的迷你博客來
好設計不簡單:和設計師聯手馴服複雜科技,享受豐富生活
Feb 28th 2012, 14:35

好設計不簡單:和設計師聯手馴服複雜科技,享受豐富生活好設計不簡單:和設計師聯手馴服複雜科技,享受豐富生活※點我購買※

好設計不簡單:和設計師聯手馴服複雜科技,享受豐富生活※點我購買※

科技的發展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複雜,連向來簡單的家用電器都被加上繁複的控制面板,更別說家裡堆滿了各式各樣的遙控器。我們必須要放棄這些東西才能回歸簡單的生活嗎?在抱怨的同時我們也正享受著科技帶來的便利,像是隨時取得想要的資訊,或跟不在身邊的親友保持密切聯繫。其實科技反映出的是我們生活的豐富程度,所以真正的問題不在複雜,而是不良的設計造成不必要的挫折與困惑。   複雜也可以好用,簡單也許只是一場美麗的誤會,因為強調簡單最好可能會讓人們覺得無聊──讀書、寫字、開車、打球,這些事都非常複雜,我們卻可以經由學習而得心應手並樂在其中。所以平衡的關鍵在於同心協力:設計師用合乎人性的設計原則來馴服複雜的科技,使用者也以敞開心胸的學習態度來熟練新的使用技巧。
  諾曼博士談的設計始終以人為本,同樣的道理不只可以應用於產品設計,在服務業也有很大的發揮空間。無論是餐飲、娛樂、通訊、金融、航空、醫療乃至公家機關提供的服務,只要重視人與人的互動與溝通,妥善分析服務流程或規劃排隊的方法,就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創造優質生活。
  未來設計的挑戰在於服務與互動,需要集合許多人的力量才能克服。好設計必須建立在設計師和使用者的夥伴關係,而樂於分享與合作的天性,將幫助我們在複雜的世界中追求美好生活。
作者簡介
唐納.諾曼(Donald A. Norman)
  曾被美國《商業周刊》選為全球最具影響力設計師之一,兼具教授、企業高階主管與顧問的身分,工程學加上心理學的雙重背景,讓他在需要同時應用社會科學、行為科學的新興設計領域,貢獻卓著。
  諾曼是國際知名的心理學家與當代認知心理學應用先驅,也是美國國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電腦學會(ACM)、美國心理學會(APA)、認知科學學會會士,並於2006年獲頒富蘭克林獎章(Benjamin Franklin Medal)。是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認知科學與心理學榮譽教授,也在哈佛大學、西北大學和南韓的KAIST任教過,並曾擔任惠普公司、卡汀線上大學(UNEXT公司)高階主管,及蘋果電腦公司先進技術中心副總裁,1998年創立Nielsen Norman Group,從事電腦與人機界面設計顧問工作,致力於協助發展理性與感性並重的產品及服務。諾曼博士著作等身,包括認知心理學經典教材Memory and Attention、Learning and Memory和《情感@設計》、《設計&未來生活》、《設計&日常生活》(遠流)、The Invisible Computer以及User Centered System等書。

目錄

推薦1 勤於觀察,勇於質疑──陳玲鈴
推薦2 「交鋒」下的「好設計不簡單」──林榮泰
推薦3 簡單,最終極的複雜──林之晨(Mr. Jamie)
推薦4 亂中有序,駕馭複雜──李易修
推薦5 尋找暗藏在生活角落的隱規則──何孟修
推薦6 易用性不等於簡單──Mr. Monday
台灣版序
譯序
第1章 與複雜共生:複雜的必要性∕27幾乎所有人造物都是科技的產物|為什麼簡單的事物也會變得繁雜和令人氣餒|複雜的事物也可能令人喜愛|需要數個月研究的普通生活層面
第2章 簡單常在人心∕55概念模式|為何不能每樣東西都像展平鐵鎚那麼簡單?|減少按鍵可能更難操作|對複雜的誤解|簡單未必功能少|簡單和複雜之間的取捨哪裡不對|多功能的誘惑|複雜的事物仍然可以了解,簡單的事物仍然可能令人困惑
第3章 簡單的事物如何使生活繁雜∕83將資料公諸於世|標示使用不當時|都是專家惹的禍|強制功能減低複雜性
第4章 社會的指引意義∕107文化的複雜性|社會指意:世界如何讓我們了解要做什麼|生活中的社會指意
第5章 輔助人們的設計∕127成為網狀齒條|目標與科技的錯誤搭配|干擾|忽視使用模式可能使簡單漂亮的事物變得複雜難看|欲行之路|蹤跡和網絡|推薦系統|輔助團體的設計
第6章 系統與服務∕159服務系統化|服務藍圖|設計使用者體驗|製造一個愉悅的、面向顧客的體驗:華盛頓互助銀行|服務設計如同工廠設計|醫院照護|病人在哪裡?|服務設計的現況
第7章 等待的設計∕197排隊等候的心理學|排隊的六個設計原則|設計等候的方法|一列或是多列?單邊或是雙邊收銀櫃臺?|雙重緩衝|排隊設計|回憶比真實狀況更重要|等候可以妥善處理|體驗設計
第8章 掌握複雜:夥伴關係∕233掌握複雜性的基本原則
第9章 未來的挑戰∕265銷售人員的偏見|設計師和使用者之間的鴻溝|產品評論者的偏見|社會互動|為何簡單的事物變得複雜|設計的挑戰|生活在複雜之中:一種夥伴關係
註釋∕279
參考文獻∕289
台灣版序
  我非常高興,我的書《好設計不簡單》在台灣出版。複雜性是亞洲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
  從手機和網站,到冰箱、電視機和汽車,台灣是消費性科技產品發展的主要生力軍。每天,從個人、居家到工作環境,都受到大量新科技的影響。這些新科技,有的簡單,有的很複雜;更糟的是,很多是我所稱的「繁雜」,令人困惑和使人洩氣。
  很多設計者相信,亞洲人比西方人偏愛複雜的產品。他們經常舉台灣、日本、韓國、中國和印度的網站設計為例,和西方看來簡單的網站設計做比較。這個看法是錯誤的。這些國家的網站設計,有簡單的,也有複雜的,端視需完成的工作而定。如果有人要很快瀏覽多種相關事件,則複雜的網站設計比較優越;如果有人只要做一件事,像搜尋,那麼,簡單的網站設計最好。
  我們有不同的文化,而且我們很多的行為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受文化和傳統決定。可是,我們仍有很多共通點:我們都是人。不管是電話、手機、電視、汽車,或是電腦,世界上的現代科技都是一樣的。雖然人與人之間、文化與文化之間有所差異,基本上,相同處勝於相異處。
  在我所寫的書裡,我很注意人與人之間、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差異,可是也強調我們的共同之處。在全世界的人類生活裡,複雜是生活的現實狀況。複雜是好的,我們需要複雜的科技,才能處理日常複雜的活動;可是繁雜是不好的,因為它令人困惑。所有的人類和文化都因令人困惑的科技而洩氣。我的希望是:在這本書裡,分清楚複雜和繁雜的不同之處,讓全世界人類過著比較不是那麼繁雜得令人洩氣的生活。
內文1

減少按鍵可能更難操作

一個只有幾個按鍵的電視遙控器,看起來似乎比一個具有一百個按鍵的遙控器簡單,可是,如果需要一連串沒有規則的按鍵順序才能達到所要結果,那麼,它不見得比較簡單。假如這個看來複雜的遙控器,每一按鍵具一個專用功能,如此,甚至一個新的使用者都能找到需要的按鍵,按下去就好。很多設計師把簡易性與簡單外表畫上等號,可是,簡單外表的物品,並不一定是容易使用的。

感覺上的簡單與使用上的簡單是不相同的。感覺上的簡單,與控制器和顯示器的數目成反比。看得到的項目增加,感覺上就沒那麼簡單。問題是:增加控制器和顯示器的數目,能簡化操作過程。有些設計看似增加複雜性,而實際上能使物品更易學習、更好用。這似是而非的矛盾,是設計者的一個挑戰。

簡單是一種心理狀態,與對用品的了解有很大的關係。當一個人的心理模式與一件事物的行為、選項和外表相符時,他就會覺得該事物簡單。因此,當每個可能行為有其單一特定的控制鍵時,操作簡易性會達到最高點─儘管這樣做會增加控制鍵的數目,也因此增加感覺上的簡單。單一特定控制鍵的使用,幫助使用者了解每個控制鍵的功能。當設計讓使用者難以了解物品現狀,或控制鍵在不同情況下有不同功能時,則該物品就不再簡單了。

早期的圖形化使用者界面(GUI)設計,經常辯論滑鼠上應有幾個按鍵。蘋果電腦公司決定:感覺上的簡單最重要,所以只用一個按鍵。我曾經想要了解蘋果公司為何做這決定,參與該決策的人告訴我:如果使用多個按鈕,對新的電腦使用者會造成困惑。他們說:「如果用兩個按鍵,使用者就記不得哪一個做什麼。如果用三個按鍵,情況更糟。」不過,早期的研究也發現,有經驗的電腦使用者,比較偏愛多個按鍵。蘋果公司決定,以新的電腦使用者為重,因此採用單按鍵做為設計標準。

蘋果公司的決定對嗎?我猜想,他們在當時做出這樣的決定是對的。你必須了解,在那個時候,一般人並沒有使用滑鼠的經驗。先前兩次嘗試銷售使用滑鼠操作的電腦(Xerox Star 和Apple Lisa),都不幸失敗。所以,蘋果公司有理由小心謹慎。實際上,滑鼠上只有一個按鍵是不夠的,所以,蘋果公司另外設定了一個不裝在滑鼠上的第二按鍵。那是設在鍵盤上的、所謂的「蘋果鍵」。很多滑鼠功能,就用此鍵執行。

滑鼠上裝左右兩個按鍵,和滑鼠上裝一個按鍵、另一個裝在鍵盤上,哪一個設計比較簡單?令人驚訝的是,我相信後者比較容易使用。為什麼?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很容易有左、右的混淆;分辨上、下比較容易。很多人左、右的混淆,從童年持續到成年。根據人為錯誤的研究,左、右的混淆經常發生,上、下的混淆幾乎沒有。把一個按鍵搬到鍵盤上,給這按鍵特別地位,使它不可能與滑鼠上的按鍵混淆。也就是說:分開的位置,對易用性(usability)雖有負面影響,但增進了學習。經過長期訓練,人們可以分辨左、右,而且分辨得很好。然而在早期,使新的電腦使用者能盡快安心使用是很重要的。

當我任職於蘋果公司時,我試著要公司改用雙鍵滑鼠。我建議說:人們已習慣使用滑鼠,所以早期反對雙鍵的理由應該不存在了。當時,微軟公司已證明了雙鍵滑鼠的好處,用右邊按鍵來提供情況資訊:選單項目和說明。可是,對蘋果公司而言,單鍵滑鼠已經成為重要的商標,我想改變的努力付諸流水。然而,蘋果公司目前使用的是多鍵滑鼠。

雙鍵滑鼠比單鍵滑鼠更令人困惑嗎?同樣的,這要看我們採取什麼樣的立場。

設計使用者體驗
「在一家好的飯店如果你提出某個要求,你就會得到想要的……如果你到一家傑出的飯店,你根本不必開口要求。」麗池卡登飯店(Ritz-Carlton Hotel)連鎖系統的服務哲學,他們要經營傑出的飯店。
──翰普(Paul Hemp, 2002)

對一個顧客或是職員而言,一項服務通常是一個體驗。這代表要同時發生在一百年前左右,它說明了有效服務設計的祕訣,在於人員管理,不是科技管理。

在1800年代後期和1900年代初期,橫貫美國的旅遊業剛剛起步,企業家哈維(Fred Harvey)就在美國西部各地開了連鎖飯店。他的目的是為橫貫美國旅遊的遊客提供餐飲、住宿服務。橫貫美國的火車必須定時停下,補充煤炭和水,也同時讓遊客下車舒展一下筋骨。哈維領會到:這是餐飲生意的大好機會,在沿途火車停靠的地點開飯店,用很有效率的方法,在短暫的火車停留時間內,迅速的服務遊客。哈維衡量他的工作人員服務客人所需的時間,也堅持要他的工作人員注意到服務客人的所有細節。他的生意王國持續了75年,在芝加哥和舊金山之間開了65家飯店,一年提供一千五百萬人次的餐飲。他的生意成功祕訣是:嚴格的注意一切細節,還有對員工的照顧和訓練。

直到今天,像哈維那種無微不至的用心,和顧客與工作人員之間的關係,還可以在連鎖飯店與餐廳中看到。前《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資深編輯翰普(譯註:現為HCL科技公司全球思考領導部門主管),曾在波士頓的麗池卡登飯店接受一星期客房服務人員的訓練。訓練的重點在強調對顧客的同理心,以及預期顧客的需要。服務人員表現出的照顧和關懷必須發自內心。每天清晨,服務人員在一起討論當天的客人和他們的需要。他們每天複習麗池待客的服務哲學,儘管他們已經服務了幾十年。根據注意到顧客和職員的福祉。這種觀念的一個很有趣的例子,上面指示,他們的任務是:讓客人感覺良好,想再回來。

該飯店的人力資源主管柯林斯(John Collins)說:「顧客記不得我們服務他們時是站在左邊還是右邊,可是他們記得我們是否樂於服務,服務是否出自真心誠意。他們看得出我們的笑容是否發自內心。」麗池的工作人員被賦予做決定的權力,為了服務客人可以違反公司規定,送給客人額外的用品,而且必須隨時應對意料之外的要求。如果單人房客需要咖啡或酒,想一想:也許房間裡有另一位客人,還是多帶一個咖啡杯或酒杯。翰普本以為這些細節有點過分,直到有一天,客人點咖啡的時候他只送了一個杯子,結果發現裡面有兩位客人。

這種模範服務是假不來的:服務人員必須由衷信服。這也表示注意員工需求跟注意顧客需求一樣重要。要好好對待的工作人員並持續檢討,要強調互助,為了幫助客人能獨立做決定的能力也讓員工能以在此工作而自豪。員工經過同理心和提供客人愉悅體驗的訓練之後,他們也一樣會因自己的工作成就而高興。

麗池是很昂貴的飯店。聽到這個個案,我在商學院的學生通常立刻指出這反應的只是小眾的奢侈市場。他們認為:一般飯店無法同時對顧客和員工提供這種無微不至的服務和照顧。我不同意這樣的看法。

網站也算是服務業,因此,上面提到的經驗也用得上。有些網站,能夠認出常來的訪客,會用非侵入式的方法對訪客做些有用的建議。網站有很多特殊之處,讓在上面的互動與人與人之間實際的互動不一樣。使用網站的人數也許有數百萬,有各自不同的需求,對網站提供的服務也有不同的了解。網站必須設法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但不減損使用者的體驗。真正考驗一家公司的方法就是看它如何接受批評,特別是當它採取某種行動之後,激怒了很多顧客時。這是真正試測服務業友善程度的最好時機──出錯的時候。

有些平價的旅館可以不必花額外經費,照樣能滿足顧客。以平價飯店連鎖系統俱樂部會所(Club Quarters)為例,這家旅館主要服務對象是商務客(使用者的公司必須先加入會員,我執教的西北大學也給了我一張卡)。它的價格便宜,服務也是最低程度。通常,只有一位服務人員在一樓大廳:客人自己用信用卡插入機器取得房間鑰匙;要離開旅館時,也用同樣方法,完全不需要服務人員介入。他們甚至用「迅速進入,迅速離開」做廣告。客房服務也是最低程度,可是每間房間裡有附近餐廳的資料,可以外送食物到房間。而且每一層樓也有一個櫥櫃,裡面裝滿了咖啡粉、肥皂、洗髮精等等客人可能需要的東西,客人可以自由取用。最後,旅館都位於方便的美國各州(還有倫敦)的市中心,提供免費的上網,一張好的書桌、檯燈和電插座:都是商務客需要的設備。所有這些服務都採自助式,讓樓下唯一的工作人員有時間解決客人的疑難問題。不擺闊、不豪華,可是對於忙碌的商務客,俱樂部會所旅館證明了不必花大錢,照樣能滿足和照顧他們的需要。

雙重緩衝
在電腦圖形處理的世界,能夠很快、順利的顯示圖形是非常重要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使用的一種標準技術是在兩個緩衝區輪流運作。一個緩衝區在運算時,另一個緩衝區就輸入資料。如此,當第一個緩衝區的顯示完成了,就切換到第二個緩衝區顯示,所以不會打斷正在顯示的圖形。當第二個緩衝區在顯示圖形時,第一個緩衝區就開始輸入下一個圖形需要的資料。

同樣的步驟,可以應用於遊樂場,或是任何一群人同時接受服務的場合。當一群人正在享受看表演之類的活動時,另外一些人正在排隊。我們何不讓排隊變得有趣?讓排隊也能有不同的體驗。我們可以把相同數量的下一群人,帶到簡報室或準備室。在那裡這些等待的人也可以玩得很高興,也許安排一些任務讓他們聽解說時能更投入,或是告訴他們,他們等著參加的活動的一些背景故事。結果,他們會以為這是整個活動體驗的一部分,而不是在排隊等候。是的,後面還是有人在排隊,可是至少,他們前面少了一群人,大家都得到了好處。

空間性的雙重緩衝:雙邊付款隊伍
雙重緩衝方法的應用,可以在一個收銀員服務於雙邊顧客的設計中看到。收銀員坐在收銀機前,左右各有一排顧客準備付款。收銀員在左邊顧客的結帳工作完成之後,轉向右邊為已經準備好付錢的顧客服務。這樣的安排讓左邊的顧客有時間可以整理東西然後離開,也讓下一位顧客準備好結帳。如此左右交替服務,收銀員不必等顧客把商品放在櫃臺上,或是付了錢之後等顧客收拾零錢、皮包,不用耽誤下一位顧客的時間。舒暢、效率高,皆大歡喜。可是,這種安排比較佔地方,結帳櫃臺的位置也需要調整。

這個例子所用到的設計原理是:顧客需要時間和地方來準備結帳付款,然後,需要時間和地方來收拾處理,才能離開。提供兩個空間、兩個緩衝,一個顧客就不會延宕下一個顧客。

時間性的雙重緩衝:結帳通道
上述的雙邊付款方式是一種空間上的雙重緩衝:收銀員的兩邊都有一排隊伍。雙重緩衝的第二種做法是時間上的,提供足夠的直線空間來隔離運作:放置好、清點商品,然後清理。如此一來,在一個顧客尚未完全處理完成之前,下一個顧客就可以開始放置東西。超市的結帳程序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超市通常用線性的空間來區隔放置、清點商品、清理的工作。自動輸送帶將顧客購買的商品從放置的位置移到清點結帳的位置。輸送帶有足夠的長度,可以同時放置好幾個顧客的東西,通常會用一個隔離物將不同顧客的貨品隔開。當一個顧客的貨品清點完畢,輸送帶就把下一個顧客的貨品送上收銀員的位置,同時將空間留給下一個顧客放置貨品。而且,已清點結帳過的貨品會被置放於前方空間,顧客本人或其他服務員可以把貨品裝袋。在這同時,收銀員可開始幫助下一個顧客。

時間性的雙重緩衝:得來速餐廳
得來速餐廳也是使用時間性的雙重緩衝設計原理。顧客開車停在點餐窗口點餐。然後開車到取餐窗口。從點餐窗口到取餐窗口之間的距離,有時會故意拉長,甚至在餐廳的另一側,使店員有時間準備顧客的餐點。這樣做有兩個目的:第一,顧客開車離開點餐窗口,讓下一位顧客可以開始點餐;第二,從點餐窗口到取餐窗口所需時間,給店員準備餐點。這種區分成點餐跟取餐付款兩個步驟的線性區隔,也提供足夠空間,允許有兩條等候線:一條是等候點餐(這段等候時間也被充分利用,顧客可以用來研究菜單,決定要訂購什麼食品);另一條則是等候取餐然後付款。有些系統,在取餐窗口之前加上一個專門的付款窗口,可以提高更多效率。

時間性的雙重緩衝:咖啡店
很多咖啡店和速食店使用時間性的雙重緩衝方法:在一個窗口點餐,在另一個窗口取餐。再次說明,這方法分隔運作,可以得到更佳的效率。顧客不會因前一個顧客在付款和取餐而等候。更進一步,這種區隔方法可以提供更多空間排隊等候,特別重要的是因為在這些地方,所有的餐點可能沒辦法一次準備完成。比較簡單的餐點可以先完成取餐,比較複雜的可以稍等。如果只排成一列的話,就要等到最慢的那樣餐點完成才能離開。




好設計不簡單:和設計師聯手馴服複雜科技,享受豐富生活※點我購買※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李小姵n28197 的頭像
    李小姵n28197

    李小姵的迷你博客來

    李小姵n2819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